小案例引出大课题

时间:2022-10-10 01:24:26

小案例引出大课题

“燕”字为什么不带“鸟”?

作为教研员,我经常下学校听课,与老师们一起研讨。2009年秋遇到的一堂课,令我震惊。

那位教师教学的是语文S版二上《动物过冬》,文中出现如“鹊、鹂、鹃、燕”等生字,教师让学生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这些字都与“鸟”有关。我很高兴,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其观察、发现、归纳,而不是直接告诉。这就让学生亲历了学习发现、思考的过程,很好!

突然,有个小男孩问道:“‘燕子’也是鸟,为什么‘燕’字不带‘鸟’呢?”听此发问,我为之一怔。是呀,“燕”字为什么不带“鸟”?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于是,我为这位教师捏了一把汗,更希望这位教师能够讲清楚。

这位教师解释道:“我们的汉字有些是形声字,有些不是。”但小男孩并不满足,追问道:“那‘燕’是独体字吗?”教师说:“不是,是合体字。”说完就再也无法解释了。小男孩意犹未尽地坐下了,小声嘀咕:“是合体字?”遗憾的是我也不知道“燕”字到底是象形字还是会意字,或是其他?研讨时,我向在场的所有教师们请教,更遗憾的是他们也不知道。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知识真是欠缺啊!

查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没能找到满意答案。因为这二“典”只释字词义,不分析字形。于是,我向集美大学教育学院的金文伟老师求教,他的回复令我豁然开朗。

金老师的释“燕”,让我再次深深感到,汉字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同我们的识字教学、教师的语文素养密切相关。同时也认识到金老师当时在做的实验――识字教学科学化研究的意义。

课题的诞生

“燕”字的教学让我有种紧迫感。2010年春,金老师为泉州市的省、市级课改基地校的代表做了《科学识字与汉字科学》的专题报告。金老师在讲座中谈到“汉字学”在古代称“小学”,是专门教儿童识字的。这使我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汉字学的有关知识,既然之前没学过,就应该在教学中弥补,在研究中积累。

带着对教学的思考与知识的渴求,2010年12月,我参加了在厦门市集美小学举办的福建省小语会“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讨活动。活动中应用汉字学教学的四节精彩课例让我看到了汉字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看到了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研究汉语、汉字的构成规律和系统,研究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

作为“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子课题,“基于汉语汉字科学的小语教学科学化研究”就在这不断的思考、学习、论证中产生了。这里之所以提“科学化”,在于小语教学多年的各种改革,几乎难有成效,究其关键,乃是没有真正遵循教育科学。

“基于汉语汉字科学的小语教学科学化研究”这个课题的确大而难!但是,凭着对汉语言文字学习的直觉和兴趣,以及准备在研究中不断学习、运用、提升的朴素想法,我们上路了……

课题的实践

一、理论研究成果

该课题比较大,所以我们从识字教学研究切入,兼顾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研究。目前,识字教学在理论研究层面已探及了一些规律,阅读教学也有所突破。

(一)识字教学

我们总结出了基于汉字科学的识字教学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和几种方法。

1.遵循汉字特点,形音义结合识字。

多年来的汉字教法,主要是拼读字音,描摹字形,很少讲解形音义的关系,这是拼音文字的教法,没有“关注到汉字的特点”。汉字具有“因义(音)构形”的特点。许多错别字的产生,就是因为初教时学生没有理解字的形音义关系。比如,学生常将“游”的右旁写成“攵”,“隹”旁写作“佳、住”,甚至“身”“犭”旁也常写错。实验中,课题组教师尽量将汉字的形音义联系起来教学。如,讲“游”字时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明白右旁“”从“■”(旗帜)从“子”,甲骨文写作“■”,意为有人持旗起舞,在“游”中做声符兼意符。讲清生字的音形义关系,还能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汉字的极大兴趣,尤其是在教师展示汉字的演变和相应的图片时。经常有学生自觉地预习生字,通过上网查阅,提前了解生字的字理、字形演变情况,还有些学生喜欢把古文字“画”下来。运用汉字科学识字,借助每一个汉字里蕴涵的传统文化信息,“润物细无声”地弘扬了中华汉字文化,使识字教学既有趣又有效。

不过,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有些教师解析生字时,过于喜欢溯源分析,于是我们总结出:溯源分析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字的构形原理,如果能直接讲清汉字形音义的就不要溯源,实在讲不清的才用。溯源分析也要视情况确定溯源到哪一级,从繁体字到古文字,选出一个最易理解的即可,不必罗列古文字的各种形体。

2.遵循汉字特点,系统组块式识字。

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引发出了汉字的其他特点,重要的有“系统特点”,体现着汉字几千年来科学的构形体系。比如形音义是统一体,但其中又存在着字“形”系统和字“音”系统。如“工”系统有“功、巧、功、攻、空、红、虹、左、巩、贡、汞、邛”等字。“工”是带柄的铲刀,本义是工具,音ōn。掌握了“工”的形音义,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带“工”的字的形音义。这在汉字学中叫作“系统识字”,在心理学上叫作“组块记忆”,具有以简驭繁的识字效果。

教学时,我们的实验教师遵循汉字科学,把握汉字的“系统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实现了学习“一字、一偏旁”,认识“一串、一家族”。这样不仅把识字的“钥匙”交给了学生,使他们迅速提高了识字效率,而且使其产生了继续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愿望。

对于如何进行系统组块式识字,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两个基本方法。

(1)部首带字法。

这里所说的部首,属据形立部。讲清一个部首的形音义,使学生明白一串带有该部的字。如,教学北师大版二上《丁丁冬冬学识字(一)》,将带“穴”旁的字串归类,先学习部首“穴”,引导学生观察到“穴”的图片和金文(■),像石崖所构成的石洞,两个“口”形是石褶,说明远古先民以穴为屋。此时教师归纳点拨:“穴”指洞窟、土室,现也泛指有顶棚的形似房屋的建筑物。接着出示楷书“穴”,说明为了书写方便写成“宀”和“八”,石洞形状消失。最后出示带有“穴”的字词“洞穴、鸟窝、窗帘、天空”等,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窝、窗、帘、空”用“穴”旁,以此理解字词义和记住字形。

上一篇:浅论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下一篇:刍议小学体育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