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封面“撞脸”谁之耻?

时间:2022-10-10 01:01:47

图书封面“撞脸”谁之耻?

《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近日,出版界再次因图书“撞脸”而互相指责。一家图书制作单位刚刚发表完公开信强烈谴责古吴轩出版社抄袭年度畅销书《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的封面设计,其后,读客图书董事长华楠在微博上怒指磨铁图书涉嫌抄袭读客制作的图书《卑鄙的圣人:曹操》“脸谱”形式的封面设计。一时间,互相指责图书封面设计抄袭之风猛烈刮起,专家纷纷呼吁理性面对封面设计相似的问题,不要把图书出版做成了“卖封面”的行业。

其实封面“撞脸”由来已久。七八年前上海译文出版社“米兰·昆德拉系列”火爆之后,那种大片留白、小字体的简约风格的封面,就曾引来争相仿效,一时间书店内尽刮“简约之风”,让人乍一看根本分不清究竟谁是昆德拉。《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之后,立刻来了一本《唐朝那些事儿》,如果将“唐”字换成“明”字,那基本就是同一张封面。《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成为畅销书后,便有大量有关“玩意儿”的书出来,封面自然也向前者靠拢。走进如今的书店,“双胞胎”真是比比皆是。

为了避免图书装帧这门艺术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出版界有必要认真反思克隆封面所带来的诸多问题,认真寻求解决之道,笔者以为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应该加大封面设计的稿酬,让创造性的劳动物有所值;二是要加大对封面设计抄袭行为的惩戒力度,用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范来制约他们的行为,只有当抄袭者无利可图的时候,克隆封面的行为才能真正式微,乃至彻底消失。网络时代版权保护的现实困境

《法制日报》报道:虽然百度文库事件在我国现行法的框架下涉嫌侵权无疑,但是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尤其是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之下,对版权制度本身的反思显得相当必要。

网络时代的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作品的复制和传播方式,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这为人们提供了通过网络传播版权作品的机会,通过网络传播的各阶级、阶层以及文化方面的信息“轰炸”,也促进了弗里德曼所谓的社会阶层之间的“间接流动”。这种由网络技术引发的变革,对版权法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因为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作品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盗版等侵权行为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

对网络“双面性”的正确认识,一方面要强调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存在盗版等侵权风险就放弃网络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创新,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网络绝不是盗版的“避风港”,盗版在网络环境中并非不受管制,法律对“这种流动性的不满”需要做出相应的回应。社会化媒体打造全新图书出版

《光明日报》报道:社会化媒体,简单来说,就是使人“社会化”的媒体。论坛、博客,尤其是社交网络和微博客,构成了社会化媒体的主要内容。在互联网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出版业这位“老大哥”,也许会抱怨这位媒体行业后起之秀抢走了太多的眼球,事实上,这种新型的在线媒体正秉持分享的美德,以诸多有趣的方式,为图书出版打开新的希望之门。

社会化媒体的时代里,出版社有机会精确定位,有的放矢。宣传的便利性、营销的针对性、库存的易控性,都将使得专业图书的按需出版大有可为。

统计显示,美国亚马逊在线书店的销售额中,超过1/4来自排名十万以后的图书,且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额还在高速增长,预计未来将消化全网站近半的销售额。一些出版杜,尤其是专业出版社,将具有某种专业背景或特定爱好的读者群体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市场细分后,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成为产业的新增长点,形成小众图书的小步快跑与大众读物的大行其道并驾齐驱的格局。而社会化媒体有效地将这些分散的小众读者聚集了起来。

本土原创科普究竟差在哪里?

《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国内出版界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原创科普文学特别难做,尤其是青少年科普文学创作更是难上加难,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普作家的断层。为了改变这种境况,国内出版界开始向国外同行学习,引进国外优秀少儿科普文学作品,但现今中国少儿科普图书市场的现状却让国内出版界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洋货”称雄的少儿科普读物市场,我们的原创科普究竟差在了哪里?

面对种种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如业内人士所说:“这个时代缺乏肯用心钻研科学知识,并将其转化成爱听的故事的作家。”是的,这句话才道出中国少儿科普读物图书市场的症结所在。我们需要适度借助引进国外科普图书来激发国内科普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活力,但我们真正缺乏的却是俯下身子去倾听孩子们所喜欢图书的心声。

出版界需要明白,科普图书和科普阅读推广真正要带给孩子的,是科学精神和对事物的好奇心,而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上一篇:农药行业走到十字路口 下一篇:解读“十一五”期间的全国期刊出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