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声乐表演中的怯场心理

时间:2022-10-10 12:46:05

浅析声乐表演中的怯场心理

【摘要】声乐艺术是音乐学门下的一个分支,它是集生物学、心理学和声乐演唱技巧为一身的综合表演艺术。声乐演唱艺术主要以舞台表演为最终形式,高度体现了表演者的声乐技巧和表演心理素质。近年来,随着歌唱在全民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深入和蓬勃发展,对声乐舞台表演心理的研究已成为音乐学领域研究的新课题之一。它对于声乐艺术演出质量的完善和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声乐表演心理状态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引起舞台表演怯场心理的几种不良因素和现象。

【关键词】声乐表演 心理调控 怯场 不良因素

声乐艺术是以人声为乐器来演唱声乐作品的艺术活动。它是集生物学、心理学、音乐学为一体的交叉表演艺术,蕴含了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上世纪还尚未出现有关专门研究声乐表演艺术方面的专著。新世纪以来,才相继出现了一些在声乐心理学领域进行研究的专著。其中,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授徐行效先生被誉为是“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理论创始人”。他第一个在国内提出建立《声乐心理学》和《合唱指挥心理学》新学科,创造了“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的新理论。声乐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在声乐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做了科学的理论阐释和探索。系统的对声乐演唱、声乐教学、声乐表演者的气质和性格以及对表现声乐作品的影响、声乐艺术的心理反映论、调控论,声乐艺术的思维特征、想象特征,声乐艺术的表演心理等等方面做了详尽的阐释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作为一名声乐歌唱演员或需要进行演出的声乐学生,抑或是正要面临演出活动的大歌唱家,对即将到来的演出活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情绪。因为声乐艺术的演唱活动不仅仅是生理方面关于鼻、咽、喉、胸、腹腔等各共鸣腔体的协调活动,还包含了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的参与。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活动方面的参与对歌唱水平发挥所造成的影响比其他方面的影响更大。在这方面,我本人曾有过多次的舞台经验,因此对临场表演的心理问题有着更深切的体会。由此,我想就有可能会对歌唱者的表演状态造成影响的各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演唱过程中的心理参与机制对歌唱的影响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由人的生理器官参与调节的协调活动,而人的生理机能的调节是靠大脑来控制的,这就造成了人的心理活动对人的生理机能的调节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歌唱中,人的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者演唱水平的发挥。范晓峰在他的《声乐美学导论》中曾说过:“歌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非常重要,心理上的失控将直接导致生理上的失控和调节失败,而生理上的调控失败,又将直接影响歌唱的心理状态”。张前在他的《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中也说到:“临场心理的调节与控制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任何音乐表演都是转瞬即逝的一次性的过程,既不能重复,也无可补救。如何在每次临场表演中都能把平时的积累发挥到最好的水平,并且使每次临场表演都能成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即兴性的创造性的表演,这是每一位音乐表演者都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说明了人的心理状态的调节对演出效果的重要作用。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进行声乐演出或比赛时,许多歌唱者由于歌唱状态不佳,往往导致其演唱水平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演出的效果和比赛成绩。根据声乐艺术的特点,最佳的歌唱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三部分组成,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只要有一个部分失于协调,就会使歌唱者的演唱水平受到影响。17世纪,意大利波伦亚学派的卓越的歌唱家和教师培特罗・托西在他所著的《古代及近代歌唱家的观点以及花腔唱法的见解》一书中写到:”教师应当使学生习惯于当着显赫要人和艺术名家的面演唱,使他们逐渐不再怯场并且获得相当的勇气……腼腆怕羞的歌唱者是不幸的。”在这里,怯场和腼腆怕羞都是不良心理状态的表现。18世纪的著名声乐教授吉・曼契尼向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老师曾向他提过的忠告:“当众表演的时候,永远不要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他和托西一样,主张要克服“胆怯”心理,要鼓励和迫使学生多演出,逐渐习惯当众演唱。曼契尼已经注意到了歌唱时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嗓音和演唱风格的好坏都决定于“情绪”。由此可见,演唱过程中的心理参与机制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二、对表演者心理状态可能造成影响的几点因素

在即将到来的演出面前,不同的人的心理状态是完全不同的。有的人镇静自若、胸有成竹;有的人兴奋紧张、心跳加快;还有的人四肢发抖、面色苍白、喉头发干、嗓音发颤;这些表现都和演唱者的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有的歌唱演员平时唱的还不错,但一上舞台其演唱水平就大打折扣。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对其舞台的演唱效果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可能造成其艺术生命的断送。因此,我认为对声乐表演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并找出解决和缓解的方案是一个必要的课题。

我认为,对歌唱心理状态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气质方面造成的影响

所谓性格是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而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我们知道,人的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气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一般来说,多血质和胆汁质为外向型,而粘液质和抑郁质为内向型。范晓峰就曾在他的《声乐美学导论》中说:“外向型性格的人重视对外的交流,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爱交际,具有这种性格的歌唱者,不太容易患“怯场”症;即便是有了“怯场”症,也比较容易消除。而内向型性格的人则重视主观感受,在与外界的接触中,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和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心理,他们对于受到贬低或遭受失败的反应比他人更为敏感。这种内向型性格的人的“怯场”心理矫治,要相对困难一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多属于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混合型性格,如遇到重大的演出、考试、比赛等环境,一般人都免不了会产生“怯场”心理,但由于个体性格的差异,则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2.扎实的声乐技术水平是获得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

探究歌唱者在临场之前心理紧张的原因,一般都是担心自己唱不好造成的。或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或对自己的演唱水平没有把握从而丧失信心造成心理紧张。这些都是平时最常见的原因。所谓“艺高人胆大”也就是从技术的层面上来说明只有具备了高超的技艺才使人对自己更有信心。有些老师总是单纯的强调作品的“表现”,当然,这从某种角度上讲无疑是对的,但是,我不赞成在学生还不具备高超的声乐技术之前就让他们演唱高难度水平的作品。有时候他们之所以没有表现出作品所要求的境界是因为声音技巧达不到。我认为只有在学生具备了相应的技巧之后再和“艺术表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张前在他的《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一书中曾对声乐的技巧和表现做过论述:“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表演技巧根本谈不到艺术表现,反之,脱离了艺术表现,表演技巧也将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价值”。“一个人在演出中失败不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就是由于训练不适当。”因此,克服紧张心理的最可靠方法是:加强演唱实力,建立起对音乐表演的充分信心。

3.对待演出是否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对待演出的心态正确与否也是影响表演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人企图“一鸣惊人”或“一夜成名”而对演出效果做极高的企望,这种强烈的期望成功的心理状态也会造成极度的紧张。期望越高,心理的紧张程度就会越大,那样就会给自己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音乐表演需要的是严肃和诚实的态度,表演的目的是为了表现音乐,而不是表现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全神贯注的投入到音乐表演的内容之中,争取达到最好的表演效果。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演出的时候尽量不要想到自己,脑子里只应该注意所唱的曲目,歌词,全神贯注于所要表现的内容从而忘记自己的一切荣誉得失等,这样就不会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心理活动而造成紧张。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就曾经有个习惯,他在每次上场之前都会在后台全神贯注的寻找一枚钉子,据说这样可以为他带来好运。实际上这也是他缓解心理紧张的一种方法。在这方面,我本人也有过深切的体验。我过去经常参加声乐歌曲比赛,起初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直到得过一次金奖之后,忽然就感到害怕紧张起来,其实这也正说明自己开始有了心理负担,患得患失、才导致了紧张的不良情绪。这就是由于不良心态造成的。

4.其他因素的影响

歌唱表演时的临场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包含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理方面的原因也可以对其造成影响。如有的歌唱者身体不好,老爱感冒,喉咙发炎、声带不适等就会给歌唱者带来紧张情绪。睡眠不足和饮食刺激也会引起喉部不适。有的歌唱者所选演唱曲目超出了平时的演唱水平,由于害怕发挥失常也会造成紧张。另外,意外的精神刺激也会对歌唱造成影响。如在演出前收到家中发生不幸事情的信件、电话,或者在精神上受到其他意外事情的打击,都可能导致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另外曾经有过的失败经历也会成为紧张情绪的诱因。对待这些不良情绪的产生,一定要用正确的心态和扎实的演唱水平来克服它;只要多进行技术和心理上的训练,多演出、多实践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不良心理状态对演出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 语

声乐演唱这一以人声为乐器的特殊表现形式,必然造成了其不同于一般乐器发声原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从某种层面上说,声乐心理学学科的出现对我国的声乐和声乐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本文仅从一个侧面探讨了声乐演唱过程中的怯场心理现象,通过对歌唱过程中产生不良状态因素的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和预防办法,从而为提高歌唱者的演唱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行效 《声乐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范晓峰 《声乐美学导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

[3]张前 《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吆喝”式恶秀广告与高品位广告 下一篇: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