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2-10-10 11:43:30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实践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途径进行分析,发现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崛起,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个体心理辅导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从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出发,探讨其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8-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教育学。(广西 南宁 53000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83-02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质量下降,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上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就业环境变化、学历偏低等,高职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有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效率高、感染力广泛、互助效果好的心理辅导方式,可以弥补个别心理辅导方式的不足,创新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1.团体心理辅导定义。团体心理辅导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提出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一种在团体活动情境下,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导者,根据成员的相似性,通过一定的形式帮助成员建立良好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在团体中通过观察、学习、亲身体验,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升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助人自助”心理辅导形式。团体心理辅导为参与者创设一个微型环境,在团队中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互相交流探讨,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增强信任感和归属感。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逐渐成为高职校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多数学者认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正常、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方面。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职学生并未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出现不少心理问题。通过问卷抽样调查显示,有30%左右的高职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情绪失衡、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逃避行为、学习就业压力等,而且他们的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一是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认识你自己”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到现在,一直是成功人士的座右铭。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跟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相关。我国现有的家庭结构使得很多高职学生往往强调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认识自我。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在团体情境中,学生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促进自我反思,不断进步。二是增强团体凝聚力,使团体成员相互间得到直接的帮助。有研究表明,在校高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更为适合他们的心理发展,因为他们更愿意与有相似经历的同龄人进行心理沟通。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活动为载体,团体成员的相似性让他们更乐意在一起,从而产生团体凝聚力,而凝聚力又可以使成员进一步产生共鸣,得到放松、减少心理防备、互相帮助。这种有效互动,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会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更身临其境,增进理解,相互认同,从而提高勇气和信心,帮助他们悦纳自我。三是有助于增进人际间的沟通与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国已故的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症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的。高中的学生主要是以个人学习知识为主的模式,而进入大学后,交往的模式出现很大的变化,要求与他人建立广泛联系。团体心理辅导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使参与者学会倾听、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团体就像一个微型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以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改善社会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四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咨询与辅导、板报媒体宣传等。这些途径有优点,也有缺点,如整齐划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上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对于解决学生实际心理困扰效果稍显逊色。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做出指导,但由于人数的限制,效率较低。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处于心理健康课程与个体咨询之间,既能实现个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又克服传统心理健康途径的劣势,让一些师资配备不足的高职院校,有更好的选择。

三、团体心理辅导实践

1.心理游戏辅导,轻松愉快。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游戏”作为中介,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为参与者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支持的团体氛围,通过游戏活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但在中国的时间不是很久,进入高校,更是心理辅导的一种新尝试。心理游戏辅导很适合当代高职学生,因为他们不喜欢条条框框的束缚,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反而能调动他们参与的兴趣,得到意外的发现。另外,也能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高职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周围人的关注等。

人际关系方面的辅导――“信任之旅”的游戏方案:按团体分成两组,分别是“盲人”和“哑巴”,“盲人”学生得蒙住眼睛,在原地转几圈,暂时失去方向感,然后由“哑巴”学生依次站在“盲人”旁边,按原定的路线,带领“盲人”到达目的地,体验助人与被助的感觉。再互换角色,重复游戏,分享体验。

面对挫折方面的辅导――“心有千千结”游戏方案:10人一组,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记住自己左右手拉着的人。大家放开手,随意走动,老师一喊停,大家就停下来,站在原地不动,伸出双手,左右手拉着走动之前的人,形成千千结。然后在手不松开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方法,如跨、钻、套、转等,设法把结打开。

团队意识方面的辅导――“无家可归”游戏方案: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然后对学生说“变3人一组”,学生必须按指令重新组成3人小组,形成新的家,然后请没有找到“家”的学生谈谈无家可归的感受。活动还可以重复几次,分成4人一组、5人一组等。

2.行为训练法,养成良好行为。行为训练法是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团体成员按时完成,通过强化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为目的。它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基础,斯金纳通过实验证实只要方法得当,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因素改变人的行为。如很多学生在考试、比赛前或人际交往中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采用“一分钟呼吸”放松法,团体成员在自己的位置上盘腿坐好,指导老师用指导语帮助团体成员进行放松训练,双手掌心向下自然平放在腿上,收腹,闭上双眼,意念放在丹田上。空气从鼻子慢慢吸入,一直到小腹内,关键是小腹要慢慢鼓起,吸进来的气集中在腹部,直到腹部最大限度地鼓起,才慢慢把气吐出,直到把所有的气最大限度地吐出,反复10次左右,约1分多钟。坚持多次练习,可以缓解情绪。行为训练法的程序为选择情景,确定训练目标,提供示范,进行训练,总结与评价,结束后自行练习。在进行行为训练法时,还应注意遵循从易到难、及时强化、标榜示范等原则。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心理学家莫雷诺在20世纪30年代创设的一种应用范围很广、实施较为容易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它是让团体成员根据一定的故事情节,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增进参与者对社会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角色扮演法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是一种很重要且常用的技术。如可以开展下面一些活动:在进行职业生涯的团体辅导中,采用“模拟面试”角色扮演,模拟招聘活动,观察双方心理活动,在扮演活动中感受招聘氛围,在轻松愉快中讨论如何准备好个性化的简历、求职信等。在进行性和爱情心理的团体辅导中,采用“水手的故事”角色扮演,分不同的小组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价值评判,然后再整合意见,活动者亲身体验一致意见的达成过程,在活动中理解男、女对性和爱的不同态度,以此启发学生对团体意志和亲密关系的理解。在实施角色扮演时,参与者对角色的相关知识取得很重要,参与者要演好分配给他们的角色,首先得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还要有表现能力。

4.心理剧,从表演中体会。心理剧是一种通过团体成员表演的特殊戏剧化形式,它是让团体中参与者通过表演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体会到的情感和态度,并得以宣泄情绪,从而减轻压力的形式。指导者可以在一旁指导,也可与团体成员一起表演。其余成员则鼓掌助兴。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郭冬临和小叮当在2003 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演的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就是一种心理剧。在高职院校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面对现在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轻生情绪,不懂得珍爱生命,通过表演《生命呼叫转移》心理剧,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活动方案:讲述地震后,女孩在恐慌中拨打母亲的手机,电话接通后,发现拨错了号,是一个陌生男孩的电话,两个人之间展开了对话,男孩鼓励女孩,男孩的坚强打动了女孩。救援人员到来后,战士们的爱感染了女孩的父母,他们一起去救援。

四、小结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师资配套还不是很成熟完善的情况下,更值得心理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虽然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转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这是值得欣喜的。但研究水平参差不齐,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如何更有效地为广大高职学生服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晖,郑乐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俊峰.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17).

[3]李菁,马晓红.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08(7).

[4]唐慧敏,李志德.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上一篇: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改革 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