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谈死亡

时间:2022-10-10 11:39:03

死亡,并不应该是孩子和我们之间的禁忌话题,当孩子向我们发问有关死亡的问题时,怎么回答才能让孩子理解到死亡的本质但又不会对死亡产生恐惧感?一恒妈妈不闪躲,不回避,坦然面对,尽量选择孩子能听懂的方式与孩子对话,她既诗意又真实的回答也许是很不错的选择。

那天晚上睡前几分钟,小家伙突然抱着我,对我说:“我不想让你死。”

这是第一次,他主动和我谈到死。而我,毫无思想准备,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他。

愣了几秒,我决定还是先了解一下他到底想知道什么,或者恐惧什么,然后再决定怎么回答他。

“你怎么知道我会死?”我问他。

“人不都会死的嘛,我早就知道。”他回答。

“是的,人都会死。那你为什么不想让我死?”

“我怕你死了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想天天都见到你。”他语气中有一丝伤感。

原来他知道人都会死,他怕的是我死了他再也见不到了。于是,我这样回答他:“宝贝,你说的对,每个人最终都会死,这是自然规律。如同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大自然会刮风下雨、树叶到了秋天会落一样。但是,树叶落了,它并没有消失,它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

为了让他参与到这个讨论中,我刻意卖个关子问他:“你知道它以什么方式存在着吗?”

“化为泥土,这我知道。”他说。

“对,是化为了泥土。树叶落到地上先腐烂,然后才化为泥土。化为泥土后就变成了肥料,它会给树提供生长的能量。这样,树到了春天就会长出新的叶子。树叶死了后,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着,陪伴在树的旁边。”我尽量用他听得懂的理解得了的话回答他。

我说完后,观察他的反应。

他似懂非懂地问我:“也就是说你不会死,你死了也会在我身边,对吗?”

“也可以这么说,你看小猪如果死了,他的皮可以做成皮衣或者皮鞋。那时候,小猪虽然不在了,但它以皮鞋或皮衣的形式活着,它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我这样告诉他。

“那你呢,你死了后以什么方式存在?”他问。

我想了想,然后告诉他:“我的精神永远存在。”

“什么是精神?”他又问。

“精神就是我为人处世的方式,对待困难的态度,和你相处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你会想我,因此我会永远存在。”我告诉他,“就像我平时和你玩捉迷藏一样,你看不见我在哪里时,我会故意装猫叫提示你我的位置。我死了,你虽然见不到我了,但我以另外的方式一直陪着你。也就是说,就像树叶落了会化为泥土一样,我只是不能站在我原来的位置上了,我站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不,我不想和你捉迷藏,我不想再也找不到你了。”他几乎要哭了出来……

话题到这里,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将话题继续下去。

我只好消除他的恐惧,告诉他:“宝贝,我死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那时候你就大了,比爸爸还要大,你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小宝宝。你完全可以独立地做很多事,我会一直陪到你那一天。这是好久以后的事。”

“哦,那就好,你一直陪着我就好。”小家伙终于释怀。

我也暂且松了一口气。

死亡,并不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忌讳问题

孩子谈到死时,家长不必惊慌,也不要刻意回避。

死对孩子来说,只是个抽象的话题,他并不太明白死亡的确切含义。家长要弄清楚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到底惧怕的是什么,然后有的放矢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诚实地告诉孩子自己所想,帮助孩子梳理对生命的认知,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尽量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孩子解答这个问题。

编个童话故事或者用现成的图画书来给孩子解释这个问题,会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概念。现在大家都开始关注生命教育,有关生命教育的图画书可以找到很多,而且大多很贴合孩子的认知经验,和孩子一起看,会比对孩子空洞地解释所谓的命题更有直观性,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要尽力消除孩子的疑惑,不让孩子对“死亡”这个词产生莫名的恐惧。孩子问起死亡的问题,有可能是看了动画片中的死亡镜头,或是目睹了身边小动物的死去,也有可能周围真的有人过世,这些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都是一个刺激,父母要尽量平淡地处理,尽量不要让孩子对这个词产生莫名的恐惧。

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有时候,孩子说“我不愿意让你死”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像一恒问我就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他害怕我会离开他,在他心中,我死了就是抛弃他了。这时候,就要告诉孩子你会永远爱他,或者告诉他,死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以此安慰孩子,给他充分的安全感。

上一篇:爱是能力,更是技巧 下一篇:举家出游,危险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