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大新小说的民间意识

时间:2022-10-10 07:50:29

浅谈周大新小说的民间意识

摘要:河南作家周大新笔下的小说,尤其是南阳盆地系列小说,从民间立场和平民视角出发,通过对民间故事及神话故事的运用、民间技艺的刻画、民间传统观念的体现和民间世俗欲望的彰显不仅表现出了独特的地域性,更体现出了鲜明的民间意识。

关键词:周大新;小说;民间意识

“民间”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学术界曾引起过非常激烈的讨论。一般都采用陈思和提出的说法,他认为“民间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的,保存有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1作家们也正是从这种民间的价值立场出发去挖掘民间的文学价值,使自己的创作具有了鲜明的民间特色。

河南作家周大新最开始以写军旅题材的小说步入文坛,80年代中后期,他开始把艺术的眼光投向了生于斯养于斯的故土,并创作了“豫西南有个小盆地”系列小说。通过不同的侧面,周大新描绘出了生长在南阳盆地中人们的生存面貌,并展现出了南阳盆地特有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间意识。

一、民间神话故事的大量运用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是从深厚的民族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根在中华民族这块生活土壤上的中国民间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就像在周大新的《周大新》序中说的那样:“大凡有根基的作家,大都有他们植根于其间的特殊的文化土壤。”2周大新的故乡南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地理环境的神奇土地,南阳民间流行巫术之风和鬼神之说,也流传着丰富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传说。他自己曾说过:“故乡盛产故事,差不多人人都能讲出一串串的故事。在母亲的膝头上,在生产队的牛屋里,在飘着麦香的田头上,在夏夜纳凉的竹席上,我从乡亲们口中听来了无数个童话故事、神话故事、鬼怪故事和现实生活故事。几十年后我方明白,当初我从鸭嘴叔和其他乡亲们口中听到的那些故事,其实就是故乡给我上的最初的文学课程。”3周大新把从家乡乡亲们口中听到的那些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当做了文学创作的素材,创作出了很多具有很强故事性的文学作品,其中主要体现在对神话故事或神话传说的引用上。

神话和传说都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由于它们经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难明确地划分它们两者的界限,所以本文将其放在一起进行分析。神话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4它作为原始初民创造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在小说《湖光山色》中,作者在小说中穿插了楚王岬拇说,在长篇小说《第二十幕》中引用了梅溪河的传说,小说中卓远为了劝慰达志特意到梅溪河畔讲了这样一则传说:“当时被朱元璋封在南阳做唐王的朱,膝下有一女,貌奇丑,却一心想寻漂亮小伙为夫,百寻不如意,后朱对其女说:你自己坐轿出去相,相中哪个小伙,我即刻给他封官为你们完婚!也是巧,那丑女一日从凉河岸上过,恰巧碰见青溪,顿时相中,回报其父,立时就有令下来,招青溪为婿。腊梅和青溪听说,就在凉河岸边抱头大哭,泪珠滚进凉河,河水陡然大涨,两人绝望之中,相抱投河自尽,自此,这河才更名为梅溪河。”5 此外还有很多,如小说《蝴蝶镇纪事》中关于蝴蝶的传说、小说《走出盆地》中关于仙女的传说及三个爱情悲剧神话、小说《武家祠堂》中关于祠堂的传说、小说《风水塔》中关于柳镇风水塔的传说、小说《泉涸》中关于周族祖先的传说、小说《14 15 16 岁》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小说《伏牛》中关于人牛感应的传说等等。

这些民间的神话故事,为周大新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使周大新的小说呈现出蕴藉淡远的艺术风格和奇异怪诞的民间神秘色彩。

二、民间技艺和民俗文艺的精彩刻画

由于各地方的地域特征不同,文学作品对其的展示也不尽相同。就像看到酒店里的曲尺柜台、破毡帽、银项圈、菱角、茴香豆就会想起鲁迅一样,周大新在其文学作品中也尽显了南阳故地的特色,其小说中对南阳民间技艺及南阳地方文艺的描绘让人耳目一新。

素为农业大区的南阳,农林牧副业生产和民间的工匠作业有着千百年的传统。周大新把南阳民间的农业生产和农副业种植等的习俗也纳入了他的小说创作当中。在短篇小说《金色的麦田》中,他对种麦的程序做了一系列的描绘,从整地、选种、除草、浇水等到确定收割日期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其中“牵牛拉楼时牵牛人讲究脚走一条线”,“牵牛人走得不紧不慢像新郎去见岳丈,被牵的牛要走得不慌不忙像新娘去入洞房”,6这种对具体技术的描述更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其中还提到了种麦人常背的谚语:“肥田种稀,薄田种密。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麦子浇五水,馍馍送到嘴;芒种夏至麦穗黄,快收快打快进仓。”7此外,还有小说《第二十幕》中的织丝绸、小说《铁锅》中的造锅、小说《走出密林》中的耍猴、小说《银饰》中的打制银器等等。这些对民间各种技艺的精彩刻画,使周大新的小说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更让他的小说笼罩了一层独特的民间文化氛围。

民俗文艺,就是“指在民俗笼罩下与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文艺样式。在中国,学界习惯上冠之‘俗文学’、‘民间文艺’一类的名称。”8周大新的故乡南阳还素有“书山曲海”的美誉,而且被称为“戏曲之乡”、“曲艺之乡”。戏剧和曲艺在南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表现形式。周大新在这种浓厚的民间文艺的浸染下,不自觉地将这些艺术形式融入到了其小说创作当中。小说《走出盆地》里的民歌《坐花轿》这样唱到:

“地上那个青呦,天上那个蓝,十八岁的姑娘巧打扮;披一身红呦,戴一顶冠,冠上的穗子黄灿灿;慢慢穿上绣花鞋,再用胭脂擦擦脸,双眉儿黑,泪珠子闪,心儿咚咚跳得欢。喇叭那个响呦,花轿那个颠,俺颤颤坐在轿里边,轻轻伸出莲花指,拨开轿帘看外面,云絮儿飘,银雀儿翻,鞭炮屑儿飞上天……”9

小说《第二十幕》中的《绸缎谣》这样唱到:

“绸儿柔,绸儿软,绸缎裹身光艳艳,多少玉女只知俏,不知它是来自蚕。蚕吃桑叶肚儿圆,肚圆方能吐出茧,煮茧才可抽成丝,一丝一丝缠成团。丝经理,丝经染,分成经纬机上安,全靠织工一双手,丝丝相连成绸缎。一梭去,一梭返,一寸绸,一寸缎,经纬相交似路口,路路相连可拐弯。”10

周大新在其小说中对民间技艺和文艺的一系列运用,显示了故乡南阳的物华天宝,其小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小说所负载的民间意义。

三、民间传统观念的深刻体现

南阳盆地受中原儒文化的影响,传统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家族观念和子嗣观念。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家族传统,这种传统观念的保留主要原因还在于祖先崇拜的观念。

通读周大新的小说,我们会感受到盆地人浓浓的家族祠堂情结。从其小说中关于乡村及人物的称谓上就能捕捉到民间家族观念的影子。如小说里以姓氏而命名的村庄:柳镇、柳林、郜家镇等,对人物的称谓如郜二嫂、四奶、四叔、四嫂、石通伯、五爷等等。这种以某一个姓而聚居的传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民间现象,它保留了我国封建宗法社会的遗风。另外,从有关家世的描写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扎根于民间的家族精神。“家世,是家族世系主要的职业特征所标志的社会地位。”11在家族世系中,祖先所从事的事业对其子孙后代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小说《第二十幕》中,尚达志以坚持传承祖先留下的丝织业而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成为家族的楷模,尚家的每一代人从小就要很早起床去院子里背诵家训:“列祖列宗在上,生为男儿,有生之年,发誓不忘数代先人重振祖业之愿,力争使尚家丝绸重新称霸于丝绸织造界,再获‘霸王’美誉。”12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一个家族成员都要做好牺牲自己的准备,去履行家族使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小说《铁锅》中的郝祖宛和秋芋含辛茹苦地承传祖传的造锅业,小说《步出密林》中沙家祖传耍猴和镇猴的“昏鞭”等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主宰力量”。13

此外,与家族清洁相关的还有子嗣观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传宗接代看做家族的头等大事,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子嗣观念的背景下,相应的民间习俗也就应运而生了。小说《走出盆地》中就提到了这样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一门双承”,就是兄弟两人中,只要其中有一个儿子,兄弟两人就一起出钱为这个孩子娶两个老婆,而且,两个老婆同一天娶,同住在三间堂屋里面。一个媳妇住西间,另一个媳妇住东间,新郎一夜一换地轮流去她们那就寝,其中一个媳妇生孩子续接哥哥家的香火,另外一个媳妇则生孩子续接弟弟家的香火。小说《第二十幕》描写尚立世和容容的婚礼,在闹洞房前还专门找了一个邻居嫂子来铺床,她拿了一个扫帚把床腿、床撑、床帮扫了一遍,而且边扫边唱:“新扫帚,扫新床,今日娶个俏新娘……床头铺把干麦秸,引个白胖小乖乖:床尾铺棵干白菜,引个闺女做国太:床中铺个小竹筷,引来男女双胞胎……”14,从歌词中,作者表达出了人们对多子多福、儿女双全的强烈愿望,把那种根深蒂固的子嗣观念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家周大新站在“民间”的立场,通过对民间神话故事的运用、民间技艺和文艺的精彩刻画及对民间传统观念的展现,使其小说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并凸显出了鲜明的民间意识。

注释:

1 陈思和:《莫言论――不可一世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2 周大新:《周大新》(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3 周大新:《漫说“故事”》,载于《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4 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缩印本,第1920页。

5 周大新:《第二十幕》(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6 周大新:《周大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7 周大新:《周大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8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9 周大新:《走出盆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页。

10周大新:《第二十幕》(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1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885年版,第156页。

12周大新:《第二十幕》(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13曹文轩:《20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14周大新:《第二十幕》(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页。

参考文献:

[1]周大新:《周大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周大新:《第二十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周大新:《走出盆地》,北京: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周大新:《漫说“故事”》,《文学评论》,1992年1月。

[5]周大新:《蝴蝶镇纪事》,济南:黄河出版社,1989年版。

[6]周大新:《湖光山色》,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7]周大新:《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昆仑》,1988年第5期。

[8]陈勤建:《文艺民俗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9]曹文轩:《20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清风亭上一曲悲歌 下一篇:简析原始彩陶的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