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亭上一曲悲歌

时间:2022-10-07 01:47:42

“风雨沧桑亭一座,见证了多少善与恶。善有因恶有果,清风亭上一曲悲歌。”随着一曲苍劲、悲凉、悠远的男生独唱拉开了戏曲电影《清风亭》的帷幕。

《清风亭》是一部流传多年、经演不衰的中国传统剧目。各个剧种都先后排演,足以可见该剧具有相当的文学性和群众基础。《清风亭》是一个朴实感人、凄婉撼人的悲剧故事。张元秀夫妇在清风亭上捡得弃婴张继保,并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成人,可最终换来的却是被“恩将仇报”的养子气死在“清风亭”上。

一、 从舞台到银幕的转换

将舞台剧搬上银幕,对电影人来讲是个挑战。观众认为:既然要把戏拍成电影,电影一定要比戏好看。用电影的手段将戏曲进行立体的诠释,把这一舞台精品通过银幕去感染震撼观众。舞台剧演出时间长达150分钟,而电影一般是90分钟。在保持舞台剧整体框架的基础上,用蒙太奇的手段改变戏曲式的场次分割,不仅有意识地加快影片叙事节奏,而且有效地把握整部影片情感高潮的推进,使影片情节更加紧凑,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由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公司、河南电影制片厂、河南省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联合出品,由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的戏曲电影《清风亭》通过电影特有的艺术创作手法,通过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特有的表演风格,使电影比在舞台上更加质朴平实、真挚感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很好的完成了舞台到电影的艺术转换。

二 、影片的艺术创作

1 、在主题上

在导演分镜头创作过程中,对这部戏的主题立意上有所深化。

《清风亭》是描写张元秀夫妇收养了弃婴张继保,并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经历了“拾子、养子、别子、寻子、认子”的过程。善良的付出,却受到无情地毁灭,让观众痛哭流涕,不忠不孝,天理难容。戏曲电影《清风亭》不仅简单停留在“忘恩负义”或“善因恶果”的浅表层面,而是深入到人性本质深层次的挖掘。

“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人性天生并无善恶之分,孩子的天性都是天真无邪、纯善温良的。可为什么长大以后,会变得干差万别呢?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欲望”和“利益”具有强悍的诱惑。在实现利益的选择过程中,“善”往往被“恶”所征服,“恶”以势不可挡地贪婪毁灭着“善”!

电影《清风亭》中张元秀代表的“善”,张继保代表的“恶”。在张继保的“欲望”和“利益”的驱动下,继而展开了一场生与死的残酷掳杀。最让观众揪心的是,如果对抗的双方是疾恶如仇的敌人,就不会那么血腥和惨烈了。可是,双方却恰恰是“父”与“子”的关系,被害人是含辛茹苦的父母,其结果可想而知。该剧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有荡气回肠的悲壮。由此可见,让观众亲眼目睹人性的“恶”对“善”的血腥较量,在触目惊心、撕心裂肺的情感跌宕中,在对人性“恶”的唾弃和愤恨中,从而唤醒和感召人性“善”的回归!――这就是电影《清风亭》的主题定位和现实意义。

2 、在表演上

戏曲、电影《清风亭》中的人物仔细看来都略带自私性。张继保认亲弃父是为了享受富贵,是有私心的;周桂英寻儿是为了身份地位,是有私心的;严氏抢儿是为了独占家产,是有私心的;就连张元秀、贺氏老两口养儿送儿是为了老有所得、老有所养,也是有私心的。贺氏做为母亲想儿寻儿是情理之中,但张元秀的人物性格比舞台戏在立意上更高一筹,他送还继保不是为己,而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前程。忍痛割爱,默默奉献,“为爱而放手”,其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只有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演员在表演上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塑造出好的艺术形象。

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是不同的。在舞台上,每一场的落幕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范围很大,演员的情感表现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但在拍摄中,演员不能像舞台上一样做幅度过大的表演。电影荧幕是把演员的表演放大,演员细微的情绪流露,都使观众看得十分清楚。在拍摄中,要求演员在情感上一定要做到真实的流露,但不能太过。在结构上,电影是用蒙太奇的接法,跳跃性极强。在唱词中,大量使用闪回画面,减少了一些过场戏,删掉了一些唱腔用对白来表现,用来突出影片节奏。过场的减短,给戏曲演员的表演带来一定的局限性。拍摄时,是按分镜头跳跃性较强,情节不是连续的,演员的表演随时要中断。在拍摄时,演员的表演定位也是有限制的,位置走不准镜头拍出不好看,还得重拍。一个镜头要拍上好几条,演员同时要哭上好几遍。这些都给戏曲演员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演员在拍摄过程中与导演及时沟通,在下面努力做功课,反复走位置,尽量使自己的表演达到真实完美,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以最真实和感人的表演呈现给观众。

3 、在摄影上

电影《清风亭》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把握演员的表演走戏曲艺术的风格。要求画面讲究、唯美、动感强,大量运用移动、推拉、上摇、下摇、在流动中加单切等摄法。多拍人物特写、近景使背景虚化,使人物的感情流露具有冲击力,更好地感染观众。

戏曲电影的拍摄和故事片在摄影角度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既要突出节奏,又要抒情。表现矛盾冲突的镜头一定要快,表现情感抒发的镜头一定要慢。镜头有张有弛,画面有全有近,拍摄升降移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是本片在摄影上的最大特点。本片有50分钟的唱腔表演,在拍摄时尽量使演员的表演真实连贯。用移动轨道、大小升降、推拉摇动,使演员的每一段唱腔完整地唱完。另外抓拍其他演员的反应特写,大量拍摄闪回镜头用于唱腔中。这样,电影画面唯美动感,演员表演真实流畅,电影情节突出感人,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4、 在美术上

戏曲电影《清风亭》的拍摄因季节时空的转换,必须采用摄影棚与实景相结合。这是个难点,也是这部戏所呈现出来的特点。美术师在摄影棚和所选实景中搭两个完全相同的亭子。实景选在依山伴水,花草茂盛的地方,做旧的“清风亭”融入之中。拍摄场景真实美丽。但在摄影棚中的“清风亭”周围环境如何做到和实景的完全相同呢?这就给美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把实景环境拍成照片进行放大喷绘,做成幕布挂在摄影棚四周,大小比例和实景相似,做到了逼真的效果。按照导演的要求实景可写点“意”,棚里可写点“实”,二者相互统一的原则,把握“实”和“意”的融合,棚里的景往实景靠,实景往写意上靠。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张元秀的家是本片另外一个主场景。虽然贫困、破落,但不脏不乱,做到了简约质朴而唯美。片中的薛府庄严而富贵。大门外的石狮象征着威严不可侵犯,庭院中的花草假山、金鱼戏水、大红灯笼象征着富贵。薛府的豪华和张元秀家的贫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场景都是张继保生活过的地方,场景贫富上的差异为张继保人物性格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5、 在声音上

电影《清风亭》的音乐唱段是在拍摄前先期录音的,人物对白是后期配音的,加上拟音和资料效果进行混录,其声音格式是数字杜比5、1环绕立体声。整片声音清晰浑厚,音律婉转动听。

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现大气磅礴的场面或者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贴近百姓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本着这些特点在前期录制时,唱腔一定要字正腔圆,清晰浑厚。男声高亢激越,苍凉悲壮。女声清晰流畅,凄美婉转。音乐一定要配器层次清晰,各种乐器的比例大小得当。后期录制人物对白时,要求演员根据拍摄现场的参考声音用真情实感来配,吐字要清晰,口型要准确。

本片的音乐、唱腔、对白三者有机交融。旋律质朴而流畅。唱腔酣畅淋漓,凄美悲壮,使观众潸然泪下。唱中有念,节奏鲜明。主题歌的运用强化了本片的主题思想,风声、雷声等音响资料效果的恰当运用很好的烘托了主题。声音的艺术创作强化了本片特有的艺术魅力,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增添了光彩。

6、在剪接上

电影剪接不是一项纯后期的工作。剪接师必须对影片的创作意图、整体构思、主题内容、人物情节乃至场景、气氛等都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剪出一部好戏。剪接是导演工作的一部分,同摄影师、美工师、录音师一样是导演的亲密合作者。他要充分理解编剧、导演的构思和设想,然后根据导演的分镜头剧本和拍摄的素材,用蒙太奇(镜头剪辑)的手法,通过切出切入、淡出淡入、叠画特技等艺术技巧。对拍摄的大量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的二次再创作。

本片的剪接手法独特完美。其最大特点是动感强、节奏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全景近景交叉使用,张弛分明。叠画特技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片尾画面“清风亭”的倒塌,人物抠像和三维特技剪接在一起,加上电闪雷鸣音响资料的合成,达到了完全逼真的艺术效果。让观众长时间积郁的悲痛与愤怒,在霎时间得到宣泄,很释然!

7、 在光效上

本片是实景拍摄,电影画面所产生的光效是一种完全逼真的感觉,来不得半点虚假。而戏曲电影《清风亭》是一部传统的古装艺术片,虽是实景拍摄,但有写“意”的调子。

本片的光效避免大平光,光比要强,人物光效要柔和。夜景、闪回的镜头一定要有灯光闪烁的光线效果。煤油灯下的贫寒和薛府家的华丽有不同的光效处理。但在视觉效果上,光效要追求合理性。充分发挥灯光应有的魅力,从而创造出令观众惊叹的画面效果。

三、总结语

戏曲电影《清风亭》本来就具有良好传统剧目的基础,又加上电影拍摄精良的艺术加工,使得本片更加完美。电影《清风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2011年4月8日顺利地在全国奥斯卡院线正式公映,受到了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好评。这是一部有现实意义的古装艺术片,教育人们世世代代一定要遵循忠孝礼仪的传统美德。“清风亭上一曲悲歌”的悲剧不要在现今社会重演。

参考文献:

1 经典版豫剧《清风亭上》导演阐述----清风亭上断肠人

2 豫剧的风格

上一篇: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中的运用个案 下一篇:浅谈周大新小说的民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