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学生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0 07:46:15

谈对学生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今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入手。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关键要看教师怎么教学引导,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考途径,让学生学会学习,古人说的“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本思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科学思维方法。不管从任何角度对历史学科能力进行分解都无法离开这一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实际上,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对此已有明确的规定。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确教育目的的双重性。

考虑到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思维习惯,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考虑中学生的实际来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决不可盲目草率,因为欲速则不达。经验证明,在教学的一开始,把它和教学目的双重性一起交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掌握好这门课必须树立科学历史观,这是一把打开历史科学大门的钥匙。同时要求学生做好养成科学历史思维的心理准备,然后,再有理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期通过潜移默化逐步实现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我把基本的原理归纳成五个方面,称为历史思维方法五原则:

1.历史辩证法。专指在认识、评价、分析、判断任何历史现象和问题时,能够辩证地即一分为二地或一般与具体,成现象与本质,或宏观与微观,或内因与外因,或主观与客观,主要与次要,或形式与内容,或个性与共性,或必然与偶然等等全面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开展思维活动,同时既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去思维,又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去客观认知历史现象的本质。

2.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最基本和最根本的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者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二者相互作用关系

3.历史发展观。要求以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观念为思维的出发点,明确下列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其一,历史发展总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二,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其三,历史发展过程是有规律的过程;其四,在时间顺序上的连续性呈因果循环状态。因此,在思维过程中要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进步;历史发展的内容是必然;历史发展中的内在作用力是规律;同时注意在历史发展的连续状态中去分析因果,从而实现在明确历史发展方向情况下正确、客观、深入地在动态过程中处理历史问题,提高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4.历史评价法。一方面指具体历史现象所处当时的较大历史范围,另一方面指形成这种历史现象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历史范围。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双向评价历史,明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时代性两个特征、进而实现全面完整地评价历史。

5.阶级分析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对阶级社会历史中人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思维方法。其一,阶级社会历史中的具体个人、团体、群体都属于特定的阶级,并因其经济利益表现出其政治立场和社会活动。其二,任何阶级都可以辩证地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认识评价。其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因此进行历史活动,并属于当时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同时其历史活动带有个人品质因素,在认识评价时还要看到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对教师理论水平要求较高,对教师本人业务能力和工作成效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一方面对于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十分有益,是最适宜求知心理状态的最科学方法。

二、历史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目前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应该说,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的:“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陈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综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看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实际上,这种倾向渐有加强的趋势,应该引起教育界同仁的注目和关注。第三,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授课方法。

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整不在于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在于学生能从这些知识中得到多少反思感悟,能从中吸取多少智慧,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多少借鉴。

因此,在理性与创新思维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把自己改造成为研究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意向、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心理承受能力等,然后确定理想的教学内容、模式策略、教学步骤;另一方面教师要事先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精选和整合,以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

上一篇:让学生真正成为现代文阅读学习的主人 下一篇:计算机软故障数据恢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