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及相关会计问题探讨

时间:2022-10-10 07:32:23

资产证券化及相关会计问题探讨

内容摘要: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信息等科技进步与竞争环境下的自然产物,作为一种新型融资制度安排,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必然使会计面临挑战与机遇。 现基于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对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披露等作一些探析。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会计确认 计量 披露

问题的提出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创新,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所下定义,资产证券化是“将企业(卖方)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量资产被出售给一个特殊目的实体或中介机构,然后由特殊目的实体SPE或中介机构用购买的组合资产为担保,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以获取资金”。

ABS既不同于股票,又不同于一般的债券。这种新的金融产品,它不是基于发行者的信用, 而是基于某一资产池所产生的收益或者说现金流, 而且这种现金流是稳定并大体确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要比股票小得多,因为股票的未来收益依股份公司经营状况而定,而股份公司的经营状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也许表现很好,从而使持有人获取很大的收益;但也可能遇到很大的问题,从而使股价猛跌,使持有人蒙受重大损失,因此,这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总体上其收益会高于一般债券。对于金融市场来说,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因而可以使更多的资金进入金融市场;也可以使筹资者有更多的融资工具, 满足不同的筹资需求。ABS的进一步发展,不仅给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会计提出了新问题。

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

确定资产证券化的目标,组成资产池。原始的权益人先分析自身的融资需求,然后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通过自己拥有的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信贷资产进行清理分析,确定资产数,最后将这些资产汇集成一个资产池。

组建特殊目的实体SPE。作为资产证券化的贷款组合,一般不通过原始权益人直接出售给投资者,为了获得专业分工的效益,原始权益人一般将贷款组合卖给一家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设计和发行的中介公司。特别需说明的是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不受到侵害。SPE必须是一个不能破产的实体,应当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本身的不易破产性;与发行人之间的证券化资产买卖行为必须是“真实销售”。

完善交易结构、明确各方权责。SPE确定后,即要完善资产证券化的结构,与相关的参与者签订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明确证券化过程中相关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进行信用评级,安排证券销售。此时,SPE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ABS即资产证券化融资进行正式的发行评级,并且将评级结果公告给投资者,然后由证券承销商负责向投资者销售。

向原始权益人支付买价。SPE从证券承销商获得ABS的发行收入后,然后按资产买卖合同规定的购买价格,把发行收入的大部分支付给原始收益人,此时,原资产的权益人已经达到了筹资的目的。

ABS进入二级市场。通常以公募的方式进入二级市场,并且投资者都为散户,他们对证券的流动性又有较高的要求,ABS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积累现金流,对资产池实施投资管理。服务人负责收取、记录由贷款组合产生的现金收入,并将这些款项全部存入受托人的收款账户。受托人开立以SPE为权益人的信托账户,在资产池积累的资金没有偿付给投资者之前;进行资金的再投资管理,以确保到期对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

到期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对剩余现金进行最终分配。在每一个ABS的本息偿付日;由受托人或其他支付人将资金存入付款账户,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ABS期满时,由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扣除还本付息、支付各项服务费后若有剩余,这些剩余资金将按协议在发起人和SPE之间进行分配。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

(一)会计确认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确认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确认为一项销售业务作表外处理;二是确认为一项担保融资作表内处理。

所谓表外处理, 就是将发起人向SPE转移资产和 SPE 将发行资产支撑证券的收入支付给发起人作为一项“真实销售”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具体来讲,就是将相关的证券化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作为成本列入利润表的相关成本项目;将发起人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获得的资金作为收入列入利润表内收入项目;将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成本和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发起人将收入和成本、费用配比确认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损益。

所谓表内处理,就是将发起人向SPE转移资产和SPE将发行资产支撑证券的收入支付给发起人作为一项“担保融资”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具体来讲,就是将相关的证券化资产仍保留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内,作为抵押借款的担保资产在附注中披露;将发起人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获得的资金作为负债列入资产负债表中;将发生的交易成本及相关费用资本化列入资产负债表中。发起人不确认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损益。

对于同一笔资产证券化业务,两种会计确认方法的会计分录将是截然不同的。而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等规定的颁布,我国对于“真实销售”的会计处理原则进入了风险报酬分析法为基础,金融合成分析法为补充的阶段。判断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根据其不同的转移程度采取不同的确认方法。

对于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和尚未转移的,用风险报酬分析法进行确认;对于仍保留重大风险和报酬的金融资产,用金融合成分析法进行确认。在判断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实际转移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应当比较转移前后该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及时间分布的波动使其面临的风险”。对于企业面临的风险因金融资产转移发生实质性改变的,表明该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转入方;企业面临的风险没有因金融资产转移发生实质性改变的,表明该企业仍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同时《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对“几乎所有”的定义为:“通常指 95%或者以上的情形”。可见,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利用风险报酬法进行判断资产转移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由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飞速发展,如提供担保、证券持有人保留追索权、发起人持有次级权益、看跌期权、看涨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在实践中已经很难推出风险和报酬几乎全部转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上一篇:百姓口中“最有爱心和耐心的法官” 下一篇: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