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时间:2022-10-10 06:55:32

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天津财经大学)

创新创业人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当前,我国正处在经

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创新能力、创业水平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建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应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构建适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创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社会工程,要高质量实现这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协同培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明确提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2015年6月2日召开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内在耦合关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有多重路径。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所谓“创新创业人才”,是指具有创新创业思维与视角,能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包括四个要素:(1)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体魄。人才培养的前提是培养现代意义上的“人”,一个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社会规范、具备时代风貌的人。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的人不能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更无法克服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2)深厚的专业素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厚积薄发。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就很难激发其灵感来应对各种艰辛的挑战。(3)创新精神。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备勇于抛弃旧观念、创立新思想的精神,要不满足已有的认识、不墨守成规、不落窠臼、敢于打破原有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4)创业素质。创业素质既对创新创业有着强烈的冲动,又能保持着长久激情,并且在遭遇挫折时不轻易放弃,能够坚持到最后的成功。

二、目前高校创人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1.学科定位模糊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上呈现边缘化趋势,大部分的高校未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放到企业管理或者是经济学科,这直接导致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模糊。具体来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的急功近利性明显,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作打造速成企业家的教育,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人员也认为创业教育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做好创业实践,早日实现就业,未将创新创业放在一个较重要的位置,因此,高校未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规划,未在教学层面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将技术创新归结为创新创业教育,不顾及创新创业的多元性,从一定程度来讲,社会意识与思想理念的创新实际上更为重要。

2.教育体系的兼容性不强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技能操作层面,并且和专业教育是平行关系,单独设定教学内容,编排课程,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之间的衔接不密切,重点还是放在了相对简单的创业技能练习上。创新创业教育没能充分体现在教学质量评价、学科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

3.教学方式与管理体制缺乏创新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重点是强调讲解与试卷测试,增加了案例分析题、课堂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学生还是采用传统学习模式,缺乏创新创业思维,缺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

4.师资力量不足

据统计,31.62%的高校认为缺乏师资是制约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大都是依托于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管理类的课程或讲座,而由于创业教育现成的教材少、可借鉴的经验少、课程实践性强、讲授难度大及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历等原因,形成了师资相当匮乏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

5.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够、作用不明显

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扩招后导致实习经费紧张,无法建立实习基地,有的高校对大学生实习采取了放任自流的办法;有的虽然建立了基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发挥作用不明@。选择企业作为实习平台的,企业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总是不太欢迎“外人”的介入,导致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实习实践活动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即使由于某种关系企业从表面上接受了大学生实习,但实质上大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高校育人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无论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育模式上都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转向中,高校应在教育理念转变和教育模式创新两个方面双管齐下,齐头并进。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并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2.建设多元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新创业型人才教育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建设一支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有研究水平、又有兼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将能大大提高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专业教材,教学环境也不能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方式更不能局限于理论灌输,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教师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并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与能力培养为落脚点,以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为宗旨,在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上一篇: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国与韩国双边货物贸易的... 下一篇:试析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