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学教改实践的启示

时间:2022-10-10 06:40:33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学教改实践的启示

【摘要】教育学是高师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核心课程。对于教育学教学来说,当前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如教育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方法如何实施?学生如何从教学中获得应有的学习效果等等。为此,本文将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入手,来探讨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教育学 教学问题 建构主义 改进措施

教育学是当前师范类教育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师范性质学科的核心课程。对于教育学专业化发展来说,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规格及质量,更对学生的教育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为此,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理论入手,从教育学的课程教学困境来分析教育学的教学地位,并从教学改革视角来探讨如何促进教育学的课堂效率,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将学生对教育学知识的获得作为教育工作的首位。

一、当前教育学在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困境及问题

教育学的开设与实施在改善教师职业素养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师专业化趋势更加明显,教育学在教学中的困境及不足也相继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科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教育学的课时相对受到压缩。从教育科学的发展及研究的深入,教育学的成果不断涌现,一方面丰富了教育学学科教学领域的知识体系,使得教育学更具教育价值。然而在课程规划上,随着大学阶段教育类专业课程的日趋复杂,教育学自身的课时已经受到影响,课时压缩是当前教育学教学的首要难题。也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教育学应该如何定位?教育学的知识如何表现?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学知识?等等。二是教育学在学科地位的构建上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教师职业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教育人才,而对于现实教育情境中的管理者、教师及学生来说,如何从专业学科的地位上来确立教育学的正式性,一直是当前学科发展面临的困境。有人认为教师应该具有一专之能,只要拥有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更有人认为用其他学科知识来取得教育学课程。如上种种都给教育学的学科专业性带来冲击。三是教育学在教学内容上过于脱离教育现实实际。教育学是对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总结,在教材建设上,主要从学科理论及实践领域上凸显教育成果,而在教育现实中,由于不能触及现实具体的教育问题,往往存在“隔着靴子瘙痒”的脱离感,也给学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四是在教学方法上,重教不重学。教学方法是课程讲授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科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传统的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显得单一,即便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只是对粉笔的替换,未能从教育理论的深入浅出中增强学生的好奇心。由此带来的教学困境,不仅限制了教育学的发展,也使得教育学陷入更大的教学窠臼。

二、建构主义理论及在课程教学中的典型作用

建构主义是课程构建的重要理论,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在知识的认识上,建构主义更加强调现实假设与解释,知识并非是现实的客观反映,更多的是对问题的归结与整理。在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对于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说,知识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通过对具体的情境来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同时,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上,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完全传递给学生的,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对学习环境的构建来形成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更加关注学习者自身的思维和认知结构,并强调学习者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解释与理解。在知识的接受面前,每个个体都是积极的,每个个体都应该从知识的自身体验中来养成。另外对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者来说,学生是课程环境的必要参与者,学生不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更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需要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积累和对外部信息的理解和加工上,逐步形成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构建其知识的意义。教师只不过是教学过程的呈现者,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学的教学改革创新

由建构主义理论来认识教育学教学问题,并从建构主义中来改进课程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深入开展教学评价,以真正发挥教育学对学生的影响及触动。

(一)建构主义强调教育学应该教什么

教育学作为对教育理论的总结与应用,多年来在实施中一直难以科学定位。从教学内容上,教育学在教授中应该传授那些基本理论,应该培养学生的那些教学技能。事实上,对于在较短的课时范围内,如何平衡好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笔者认为,教育学应该从学生对相关教育理念及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形成对教育学最起码的获得能力。在探讨教育工作的职业素能上,一是需要学科知识,教师所应具备的特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二是条件下知识,对教学中所用的心理学知识;三是实践性知识,能够从教学过程中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成绩的相关知识,如教师的外在智慧,学识及能力等。学科知识与条件性知识是显性的,形式化的,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则是内隐的,难以从表象来判断的。对于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都是教师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也是构建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能,这些知识的习得和养成都需要从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中来全面的调控,以便于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在现实教学中,对于教育学教育素养的培养通常是渐进的,尤其是职前的师范教育,多从教师岗位特征及岗位要求上来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能。这就给教育学的教学创新带来了新的问题,无法从教育学所涵盖的知识、理论、方法等方面来反映教育活动,也无法揭示教育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缺乏对师范学生的有效教育和理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从知识的养成上,体现了人类对智慧的追求和培育过程,也从对个体的精神、人格建树上获得了新的促进作用。正是基于此,建构主义要求:任何知识都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是时刻处于不断的变化和生成中的。因此,从知识的教学与实践中,应该首先明确知识的内容及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教育学知识的变革与发展,教育学的教学内容要从研究成果中体现时代特色,并能够从时代中不断调整、更新和完善。可见,对于教育学课程设置来说,一方面要体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兴趣,还要与时展相适应,能够从个体对知识的理解上加深对教育情境的认识,使其能够转换为实践性知识。

(二)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该如何落实

学习的过程不单是教师对知识的传递过程,更多是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上来重新认识和编码知识,以重新构建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对于知识是需要从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上来形成,离开了学生的自主性,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其真正意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自身经验,也从对个体的知识建构中来强化经验在认知中的积极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将个体的学习与对知识的理解,与个体的经验为基础,并逐步推进学生从知识的记录中获得对认知的更新与完善。不同的人因自身经验的差异性而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力,这也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特定情况,尊重学生的经验差异,能够实现因材施教。其次,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引入上,可以从情境教学中来营造学习氛围,如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围绕特定的事件来展开探讨,鼓励学生从案例教学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案例教学法的引入能够拉近学生对现实的理解,能够从学生的知识经验中获得能力上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本领。需要强调的是,在案例教学法中,应该注意:一是对案例的编制上要结合现实,不能凭空杜撰;二是要把握事件的典型性,能够从事件中引导教师、学生从思想上、知识点的学习上,反映相应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启示;三是体现事件的具体性,能够从事件的静态描述和展示上,既要增强趣味性又要融入事件的发展规律;四是表现出时代特征,能够结合当前教育现状,从反映现实的场景中来展示教学实践,增强学生的临场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进课堂教学操作性。

(三)建构主义强调对学生学习共同体的促进

建构主义在学习中一方面强调学习情境的构建,另一方面从个体与个体的交流中,注重对学习共同体的促进。学习的本质是基于特定的场景来进行知识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具有社会性。个体在对世界的认识上,需要从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来建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是学生营造共同体的良好载体,也是帮助学生从交流中增进才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施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并组建相应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从中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交往,实现不同个体的学习目标。在相互协作中切磋与探讨,在相互影响中探究与互补,逐步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构建。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学习共同体具有如下特点:艺术各成员都能得到尊重和理解;二是教师并非权威,而是理性的参与者、引导者;三是各成员在思想上、见解上保持开放性与独立性。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认知的科学性,对于教育学在教学实践及改革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建构主义尊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并从教师的自身定位和功能发挥上,对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中应该主动的学习,能够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来实现对知识结构的同化、使其赋予特定的意义,并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从知识建构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沛,康廷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 2004,(05).

[2]马文颖.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中国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模式[J].长春大学学报,2006,(09).

[3]江全.建构主义视野下基于问题学习的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5).

上一篇:浅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职职教工作者 下一篇:论合肥市小户型商品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