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贸易大国国情与贸易强国战略

时间:2022-10-10 06:37:05

中国的贸易大国国情与贸易强国战略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已经成功跃身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贸易大国。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大而不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并没有达到贸易强国的标准。本文基于对我国贸易大国的发展背景和基本经济国情的认识,发掘世界贸易强国的特征并与其进行对比,揭示我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并提出我国贸易强国战略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贸易大国;贸易强国;基本经济国情;服务贸易;加工贸易

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性机遇,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2001年的入世效应又进一步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我国已经名副其实地从贸易小国迈向了世界贸易大国,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大而不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基于此,我国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1.贸易大国的发展背景

对一国经济情况的分析,首先要从其所在环境着手,因势导利,趋利避害。从国际形势看,四大国际经贸发展新态势为我国新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密集型、知识凝结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将成为未来贸易发展的方向和主导力量。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国际竞争手段的变化,曾以国为单位竞争的发达国家开始倾向于把区域贸易协定作为一种新的手段参加竞争,在发达国家的带动下,区域经济合作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积极的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提升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在国际产业转移化下,发达国家在经过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后,向发展中国际进行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例如: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多方向、跳跃式的发展;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出现转移趋势;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现象增多;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出;国际产业转移方式不断创新,跨国公司投资日益多样化,主导着全球产业调整转移。

第四,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下的贸易摩擦出现多样化。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利益的不一致,全球贸易摩擦案例数目不断攀升,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延伸到技术密集型、资源型等其他产品,从反倾销扩展至各类贸易保护手段。

2.贸易大国的基本经济国情

基本经济国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和阶段的基本概括,是一个国家制定经济现代化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在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产业转移化、摩擦多样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这一集发展中国家、贸易大国、WTO成员国和经济体制转型国为一身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持续的实现了市场化改革和贸易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这一基本经济国情表现如下:

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跻身于世界前列。据统计,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9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迅速上升到6.2%,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到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64万亿美元,刷新了年度历史记录,中国的对外贸易地位变得举足轻重。

第二,对外商品贸易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为引导和推动外贸企业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先后实施了“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为贯彻这些战略,我国开始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鼓励具备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国内急需能源、先进技术设备和日用消费品的进口。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

第三,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深化,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我国在经济开放中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广泛参与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不断拓宽市场范围。随着中国对外经济的改善,“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对外贸易伙伴不断增加。我国贸易伙伴已从1987年的40多个发展到目前的200多个,逐步形成了以日本、美国、中国香港和欧盟为主,周边国家和地区为辅的贸易市场格局。

第四,贸易方式的转变。加工贸易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其比例不断扩大。自1978年广东承接第一份来料加工合同至今,中国的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比重虽有下降,但是总量仍在增长。

第五,服务贸易的比重偏低。虽然我国逐渐重视和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投入力度,服务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服务贸易逆差也有所缓解,但是与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服务贸易的比重仍然偏低。

第六,中国还不是贸易强国,我国的贸易经济国情是“大”而不“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只注重发展的速度而忽略了质量保证、效率提高,“出口创汇”和“不遗余力扩大出口”成为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目的。这种发展观直接导致了对外贸易种种问题的爆发,最终致使我国停留在贸易大国的界限上。

3.贸易强国的特征描述

“贸易强国”是与“贸易大国”相联系的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贸易强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贸易强国首先应该是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二是贸易强国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贸易强国应该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考察当今美国、日本、法国等世界贸易强国,发现贸易强国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综合国力上,贸易强国经济高度发达,技术和资本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发展程度高,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和质量很高。

(2)在经济影响力上,贸易强国货物贸易规模大,服务贸易发达,其对外贸易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左右着世界贸易和资本的变化方向和趋势。

(3)在贸易主体上,贸易强国的外贸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能持续地用较低的成本销售更多、更好的商品。

(4)在国际分工上,贸易强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明显,能充分发挥本国资源的比较优势,在质量和技术上保持领先。

(5)在政府管理上,贸易强国的政府具有对对外贸易积极的、强有力的、灵活的宏观调控能力。

(6)在整体协调上,贸易强国有一套健全的、强有力的对外贸易服务保障系统。

(7)在贸易构成上,贸易强国有与货物贸易相对称的服务贸易,它们之间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8)在发展过程上,贸易强国的贸易发展是可持续、均衡的发展。

(9)在开放程度上,贸易强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平均关税率很低,市场开放范围大。

通过与世界贸易强国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与其有着很大的差距: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的比重不高;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而不是内资企业;我国出口商品品牌化程度低;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分布比较集中等等。

4.贸易强国战略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快速发展的廉价劳动力和以引进为基础的技术进步等要素基础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新的时期,已经不可能继续支撑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因此,为实现我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各个目标,我国必须在外贸发展上做出重大的战略性调整。

(1)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是指继续保持和扩大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份额,并通过技术改造来提升这些行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培植适应当代科技进步潮流的新兴产业,发展高薪技术产品出口。此外,要尽量减少“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品的出口,鼓励出口环保节约型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

(2)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要推动加工贸易向上下游延伸,尽快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鼓励发展配套产业,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规模,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通过完善出口退税、金融服务、品牌认证等措施,提高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贸易结构。政府应顺应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开放领域,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提供政策支持,并通过完善管理规则,提升市场交易的可靠性,为服务业在竞争中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等知识、技术密集行业的发展,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强国内服务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大力培育服务贸易出口企业主体,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能力。

(4)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培育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我国应加大政府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走出国门,组建跨国公司,实行跨国经营。这样不仅可以将富余劳动力转移过去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的今天,绕过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此外,还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锻炼而壮大。

(5)大力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进一步强化实施出口商品名牌战略,提高企业国际经营能力。企业必须树立质量和自主品牌才是赢得市场的永恒法宝的观念,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开发核心技术,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积极推动产品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打造自己的品牌。而政府要采取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并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为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谌曦.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战略路径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7(24):

248-249.

[2]毛群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基于我国外贸发展背景与现实的分析[J].价格月刊,2008(10):36-41.

[3]王受文.转变方式,推动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J].国际贸易,2008(7):16-19.

[4]魏浩,马野青.我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差距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2):21-23.

上一篇:浅谈企业对员工薪酬的规范管理 下一篇:浅析新形势下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