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语文课前预习,实施高效教学

时间:2022-10-10 06:16:43

精细化语文课前预习,实施高效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初中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各学科教学的基础。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不少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或存在预习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得当、预习不到位等现象。导致了课堂学习的盲目和低效,使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挫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给学生好的预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前预习呢?

一、重视并精细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学生的预习效果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上,为更深入的文本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课堂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文的学习,而是有了更为深入的拓展。学生预习效果好,文本的学习效率就高,这样为文本拓展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时间。预习的安排布置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好精细化的预习,才能有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课堂。

如,预习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解决,这样不但扫除了阅读的障碍,积累了生字词,而且提高了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在预习中完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久而久之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重点,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以思考题的方式布置预习。

二、教给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

1.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1)粗读,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粗略阅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词句,还有一些把握不准或很陌生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释义。在读过第一遍后,要提出概括的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把握。

(2)研读,问题研究。研读就是逐字逐段对其仔细阅读,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弄清文章的组成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勾画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从语言、表现手法、结构等角度进行鉴赏;对文章中重点叙写的或难以理解的部分提出问题,能自己解决的就自我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到课堂上认真听讲,向老师请教。

(3)回读,反思总结。再从整体上朗读课文,将学习成果系统化,就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探讨。如文本《我的母亲》,熟读课文,在对文章有所把握的情况下,就会发现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没有提到我的母亲,那就要深入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这几段写的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没有提到我的母亲?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没有离题,那这几点对于表现我的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问,那文中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慢慢地揭开神秘的面纱,在你面前表露无遗。

2.指导学生多学会思考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让学生带着问题预先读课文,将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以便带入课堂上听讲探讨、求教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想到的问题,也可以是课后练习题。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是搞好学习的前提。当然质疑也不应只是教师质疑,还应是学生在探究课文后的质疑。

3.引导学生学会感悟

让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情况:新知识的感知程度、经验与教训等方面写下自己的心得。思考体会是课前预习中很重要的一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就要对文章提示、课文及思考题进行预览、思考。看看对提示能否弄清楚,文章主题思想的归纳、重点语句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感知、写作特色的把握等是否能解决,课后问题是否能够一一作答等。当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时,可以带着课后问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勾画出来,并做出批注。同时也可以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上做上记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学生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例如,《背影》一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有一个前后变化的过程,预习的时候可以将“我”对父亲如何表现的句子找出后思考,当时“我”是怎样复杂的内心感受。如不明白可以在书旁做上批注,等上课老师的点拨,就容易领会和理解了。

俗话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只要教师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领悟课标理念,敢于实践、探索,充分挖掘教材,不断完善,相信学生会养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学会学习,自然而然地成为真正意义上语文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浅谈 下一篇:中学合唱教学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