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制订的实践探讨

时间:2022-10-10 06:01:04

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制订的实践探讨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是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标准不仅是教学过程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完整体现高职教育理念的形式。因此,明确课程标准的制订原则,分析在实践中课程标准制订的有效途径,将有助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本文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课程标准的制订原则以及在实践中制订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既有一般教育的共性,也有自身显著的特殊性。为制订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课程标准,我们在课程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整体目标

在制订课程标准时,我们应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整体目标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防止脱离培养目标而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2.坚持以学生为本

课程标准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便学生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课程标准是合格标准,不是选拔标准,它的制订不应过分强调选拔与淘汰的一面,而应强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3.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课程标准应打破传统课程教学大纲的束缚,贯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体验性课程目标,注重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学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应遵循职业性原则,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受教育者就业、择业和创业的需求,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标准。

4.体现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要突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因为知识是能力形成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没有相应知识的武装,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知识既要够用,又要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学校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要保持学生知识、能力、技能三者的协调统一。适应未来的课程,必定是综合考虑现在和未来需要的课程,把发展潜在能力与获得技能结合在一起的课程。

二、制订课程标准的途径

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先进的职教理念的指导,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需要做充分的前期准备,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

1.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所有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制订必须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如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设计导向”的职教观、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及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2.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

课程标准的制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高职院校领导对此要给予高度重视,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学校、教务处、院(系部)、专业指导委员会、教研室等多层次的组织机构,切实担负起课程标准制订的工作任务,层层把关,人人负责,以确保课程标准制订工作的顺利进行。

3.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制订课程标准要有充分的前期准备。首先,学校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广泛地进行市场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确定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其次,在企业专家参与下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能力标准;再次,由课程专家和学校教师进行课程结构分析,优化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计划;最后,由课程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课程标准的编制。

4.制订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

课程标准的制订要有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第一,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出发点,找准专业的核心能力。第二,根据本课程应承担培养的某个核心能力,确定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第三,依据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以及针对的核心能力,确定本门课程的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要求。第四,将已确定的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要求依据教学论原理进行分类排序,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第五,落实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细则;第六,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出学生学业评价考核方法。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班主任管理学生方法探索与创新 下一篇:由构建和谐校园思考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