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择业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0 05:49:37

【摘要】一、高职生择业观的现状 择业观是指人们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与理解,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理想等实际因素,其择业思想和行为在观念中的反映,既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个人价...

高职生择业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全社会发展稳定,影响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求职择业,是每个高职生都必须面对的事实。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生择业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此种现状进行分析,对高职生择业观的教育和确立,提出建议。

关键词:择业观;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33-02

高职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全社会发展稳定,影响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因此,择业对高职生来说,既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高职生择业观同时也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新时期,了解高职生择业观的新变化,如何解决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顺利实现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职生择业观的现状

择业观是指人们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与理解,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理想等实际因素,其择业思想和行为在观念中的反映,既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择业中的具体体现。

从高职生择业观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高职生择业观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职业定位欠妥

不少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在择业中,对职业期望值过高,对社会、职业的认识不够,经常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经常不去考虑社会的需要与自己个人的实际情况。

许多高职生往往容易按照自己的理想只希望到工作比较稳定、薪资报酬、工作环境等方面比较优越的单位工作,结果造成了个人专业知识难以用于实践,自身的价值没有真正实现,这反映了高职生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

(二)社会责任感欠缺

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调查中发现有24%的高职生选择回乡就业,63%的高职生希望到大中城市就业,9%的高职生愿意到小城镇工作,4%的高职生无所谓什么地方工作。从中可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高职生更愿意到大中型城市工作,这与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是有差距的。

大多数高职生在择业时比较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少考虑社会的需要,社会责任感欠缺。

(三)心态成熟不够

高职生择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高职生本人、老师、同学、家人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绝大多数高职生能客观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但有部分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接触社会少,工作经验不足,自我意识尚未完善,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遭遇困难和挫折,许多人显得无所适从,遭遇拒绝,就伤心绝望,甚至悲观厌世,这都是择业心态不成熟、不稳定的表现。

(四)诚信缺失

从各类毕业生的择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越来越看重。高职生是受过一定知识教育的群体,素质相对较高,但在择业过程中,诚信缺失行为相当普遍。

做事先做人,诚信已成为做人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个高职生缺乏诚信,即使具备很多优秀的个人素质,也不可能获得用人单位的真正青睐。例如一些高职生捏造获奖证书等表现,一旦被用人单位发现,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也会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污点,真是得不偿失。

二、高职生择业观的现状分析

高职生在择业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是偶然的,和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当代高职生要积极转变择业观念,调整择业心态,方有可能顺利就业。

(一)个人因素

高职生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学历、工作经验、综合素质、家庭背景等,都会影响其择业观的正确形成,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其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实践表明,如果一个高职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再凭借优秀的学识,他越努力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可能会越大;相反,如果他的价值观方面扭曲,甚至是邪恶的,那么,他的能力越强,反而可能对社会带来的危害就越大。

因此,在一个高职生的一生发展过程取得成就中或对社会做贡献的大小,是个人价值观决定了他的成败得失。

(二)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影响高职生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态度。一个积极乐观有着良好氛围的家庭,会带给孩子积极的择业观;反之,会带给孩子消极的择业观。

家庭环境也会影响高职生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亲的职业以及他们对不同职业的看法,会深深影响到孩子择业观的形成。

(三)学校因素

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会让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从而使他们更加自信。一个高职院的校风、学风浓厚,专业特色强,专业水平高以及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是影响高职生择业观的最直接因素。示范性高职院的高职生就业自然就有比较大的竞争力,高职生的择业观的形成自然也会更加科学合理。

(四)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高职生择业观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影响高职生的择业观,经济快速发展,就业环境就会得以改善,对高职生择业观的形成就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其次,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评价和看法会影响高职生的择业观。职业本无贵贱之分,但是人为的错误评价,造成高职生在择业时产生各种各样的奇怪的想法,应该坚信“行行出状元”。

三、高职生择业观现状的对策

高职生择业观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教育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择业观,正确处理国家需要、社会责任和自我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己任,把握机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社会的挑选。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规范统领高职生的择业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生价值观构建中具有统领、规范、激励和凝聚作用,对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高职生约束自我,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引导高职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首先,要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生思想活跃,善于追求新事物,崇尚个性与自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科学引导,使他们排除一些错误思想意识的干扰,有利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次,要引导高职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明确人生奋斗目标,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制定有效的行动措施,积极发挥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保证择业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要引导高职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应把职业视为人生追求的事业。要用发展的观点教育高职生正确看待落后地区与基层的机遇,树立到基层、到农村、到艰苦地方去的观点。

(二)多方齐抓共管,加强择业观教育

高职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仅需要高职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择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更需要社会、高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握择业的主动权,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按“专才基础上的通才、通才基础上的专才”要求来不断完善自己,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毕业生。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要制定宽松、优惠的政策,为高职生充分就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政策引导,建设不同层次的就业市场,沟通不同行业、不同系统的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供求信息,使高职生就业市场健康平稳地发展。

加强高职院和家庭的互通,共同开展教育工作,是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中心环节。首先,开展就业指导是高职生择业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从入学起就应有目的地开展择业教育,培养高职生的自主择业的意识。其次,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高职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承受就业挫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择业方法。第三,对高职生进行法制教育。只有掌握相关的就业政策和法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去择业,在择业过程中才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使高职生能够顺利就业。

(三)创新高职生择业观教育的方法

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当前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高职生择业观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一方面对其进行理论教育,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立场、方法来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但是,另一方面只进行理论教育是不够的,还应坚持实践教育,让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深入企业、城市、农村等地方,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劳动锻炼,积极进行工学交替,从而不断提高高职生的实践能力。

发挥典型事例的激励作用。高职院要大力宣传典型事例,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诚信教育。

(四)增强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高职院校要增强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当下,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各种教学实践环节对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要努力为高职生提供进行创新研究的实验技术设备和学术交流场地,巩固扩大和发展校外实践基地,引导高职生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提高高职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组织高职生参加社会实践。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实习期和寒暑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体察民情、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从而调整自我认识,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培养敬业精神,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形成报效国家的择业观。

引导高职生树立自主创业观念。当代高职生不仅是求职者,也是职业的创造者。高职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具有良好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因此,应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职生自主创业,给予各种政策的扶持。

参考文献:

[1]吕娜.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2011,(4).

[2]黎庆兴,阳小玲.大学生择业观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1).

[3]任福全,等.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探究[J].职业时空,2010,(2).

[4]丁敏.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探析[J].理论观察,2011,(6).

上一篇: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渗透维修技能与应用 下一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