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防治

时间:2022-10-10 05:05:33

【摘要】目的研究肱骨髁上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 方法共收集总结了54例资料较完整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采用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伸直旋前位固定治疗。结论 54例患儿均行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伸直旋前位固定后效果评定:优40例,良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 %。所有病例经随访证实,认为采用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伸直旋前位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能有效防治肘内翻。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防治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而肘内翻畸形是其最常发生的并发症。据国外报道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达52%,国内报道则为38.4%。笔者根据我科2008年以来采用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伸直旋前位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经验,谈谈肘内翻畸形发生的机理及其预防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42例,女12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3岁;左侧16例,右侧38例;伸直型48例,屈曲型6例;尺偏型50例,桡偏型4例。移位程度按李春林[1]移位分度法,一度移位19例,二度移位8例,三度移位20例。一度移位中尺侧倾旋6例,桡侧倾旋8例,中立5例。

1.2 方法:患儿仰卧位,无需麻醉或根据情况采用臂丛及血肿抽吸麻醉,一助手抓握上臂,另一助手握住前臂做对抗牵引,矫正重叠移位。若为伸直型,术者双手拇指顶住尺骨鹰嘴远端向前,两手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端向后,同时让助手屈曲肘关节90°左右即可复位;屈曲型骨折在矫正重叠、旋转及侧方移位与伸直型相同,矫正前后移位时,术者应双手拇指抵住肘窝向后推远端,余四指环抱骨折近端向前用力,同时在另一助手牵引下缓缓伸直肘关节即可。若为尺偏型骨折,术者拇指抵于骨折桡侧,其余四指分别环抱骨折远、近端,使前臂向桡侧伸展,以纠正肘内翻。复位满意后在X光机下证实位置理想,用超腕关节夹板伸直旋前位固定1-2周,随后改用超腕关节夹板屈肘90度前臂旋前位固定2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卧位时保持前臂与水平线垂直,坐立位时维持前臂于矢状轴位。

1.3 疗效标准[2]:优:肘伸屈受限10°以内,携带角减少5°以内。良:肘伸屈受限11~20°,携带角减少5~10°。可:肘伸屈受限21~30°,携带角减少11~15°。差:肘伸屈受限30°以上,携带角改变15°以上。

1.4 结果:优40例,良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 %。

2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畸形发生的原因说法较多,归纳起来有三类:(1)原始创伤说,认为肘内翻的发生与骨折发生的应力方向及对骨皮质的损伤程度有直接关系[3];(2)认为主要因整复不准确,固定不确实;(3)认为系前臂重力作用于骨折断端造成肘内翻畸形。我们认为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在临床上我们注意到,在尺偏型患者的X线片上,骨折远端不论有无侧方移位,都有向尺侧倾旋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是受外伤应力的影响,也可以是受前臂重力作用的影响,也可以是受整复不准确、固定不确实的影响。单纯强调某一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说明肘内翻畸形发生的规律。肱骨髁上骨折后,骨折远端受前臂重力的剪力及力矩作用而致骨折远端存在内倾的趋势,尺侧肌肤受挤压而塌陷,骨折远端向尺侧偏移时,外侧骨膜因而断裂,骨折外侧以近端内侧为支点,与完整的内侧骨膜共同形成“V”字样结构,骨折远端受重力下垂作用,在这个“V”字上产生内收活动,导致骨折远端内倾,从而发生肘内翻。

3结论

3.1采用伸直位夹板固定可避免骨折远端内倾。骨折远端受重力下垂作用是导致骨折远端内倾的重要因素。采用屈肘90度前臂旋中位胸前悬吊固定方式治疗,骨折远端内下方因重力作用而易引起内倾,从而发生肘内翻。而伸直位夹板固定并注意卧位时保持前臂与水平线垂直,坐立位时维持前臂于矢状轴位,则可避免骨折远端受重力下垂作用而导致内倾。另外,伸直位夹板固定还便于早期发现肘内翻,以及时再次手法纠正。

3.2前臂处旋前位时,肘肱桡伸肌群及外侧和后侧韧带结构紧张,能使远端向外侧挤压,有利于外侧骨质嵌插,因而可有效地防止骨折远端内倾。前臂旋中位固定则是造成肘内翻发生率高的一个因素。

3.3用超腕关节夹板伸直旋前位固定能有效地维持固定的位置,减少前臂重力对骨折远端的作用,有利于防止肘内翻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春林.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探讨,天津医学杂志,1983,11(2):103

[2] 邱耀元、葛宝丰.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87,94(3):146.

[3] 朱伯通.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的新观点,中华骨科医学杂志,1995,15:391

上一篇:以意识障碍为主要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2例诊治... 下一篇: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