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中导学性问题的设计

时间:2022-10-10 03:14:01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学案中导学性问题的设计

摘要:让学生由课堂的听众,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是课改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导学案中导学问题的设计成功与否便成了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 导学案 导学 问题 设计

随着新课改“四型五步”精神的深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由课堂的听众,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是课改追求的主要目标。这样导学的问题如何设计,设计的是否成功,成为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堂交流展示的高效学习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因此,认真编制好每一篇导学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政治导学案中预设的问题要做出合理设计。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观察,去实践”。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学案就应以导学性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从预习到探究再到巩固提升的问题设计逐步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自学导学案中问题设计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的问题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仅就知识点提问题,缺乏生活性,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课本知识点,答案固定,思维固定,缺乏开放性。

3.问题的提出笼统、呆板,有时直指结论,或者提问包含着深奥的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缺乏层次性。

4.问题的设计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单的一问一答,缺乏探究性。

5、问题设计的多少不合理,题设过多学生任务无法完成或者碌仑吞枣,题设过少不能使学生全面或深入的理解学习教材。

以上问题的存在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无法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笔者通过研究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课堂中导学性问题的设计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预习指导问题设计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有意识的将复习的内容设计成彼此相关联的问题,并预设部分新问题,为新的学习内容铺垫,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可使学生巩固拓展旧知,发现新知。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课第二框,设计这样的问题: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有哪些?2、生活中你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3、我们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应怎样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学生思考后发言,在家孝敬父母,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社会遵守法律、社会公德、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等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并且要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鼓励做的积极去做,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问题设计

教师在开发利用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设计一些富有层次感的问题。在编排上,教材每个知识领域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并且依据“前有铺垫、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体系呈现知识内容,教师设计自学问题时要善于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将课标中规定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机的组成一个主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以现实问题为切入口,展示丰富多彩的活动世界,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例如,在初一思想品德课中,“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自学时,教师设计一个具体案例:魏某从小沾染了不良行为,开始小偷小摸,后来逐步发展到撬门破锁、入室盗窃,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自学问题:

1.魏某的小偷小摸行为和入室盗窃行为都是什么行为?2.两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有何不同?3.由此可见,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上述问题的设计从具体案例入手,体现了知识的逻辑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难点迎刃而解。

三、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

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学习)问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创造才能的发挥。而要让学生的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自身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需要教师设计“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问题,提高学生科学视察,提取、归纳、整理有效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由书本引向课外,深刻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导学问题的设计上尤其要着重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境问题设计

其实,大多数的思想品德课堂都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缩影。教学中如果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将生活中的案例拿到课堂,结合情景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案例中解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时事问题设计

思品课的内容与社会时政、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在自学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时代性和鲜活性的特征。这样,学生的自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背诵之中,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才能达到有效地自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课时,结合当前的双汇瘦肉精、上海染色馒头、四川染色花椒等事件为背景,设计问题:

1、这些事件发生后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

2、我们应通过怎样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这些事件的处理给我们那些警示?

4、作为消费者在今后的消费过程中应如何去做?

材料很新颖,并与现实相联系,一下子就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结合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多知识广博的学生,还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对侵犯消费者事件的原因做了很全面的分析。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四、目标检测问题设计

课堂目标检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整的重要措施。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精心设计反馈练习这一中心环节,优化学生运用、实践所学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在这一过程中感到学有所得,产生兴趣,从而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在新课程实施中,设计课堂目标检测题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针对教学目标精选习题,保证习题的典型性和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当堂目标检测题时,应认真研究教材,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来精心筛选。从大量的练习内容中挑选出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避免了同类习题的机械重复,表面上练习的数量少了,实质上是练习了本质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2、注意习题设计的阶梯性

学生接受新知识,有一个从认识阶段过渡到应用阶段的过程,因此练习的设计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减缓梯度的安排,使每道练习都有特定的目的和作用。

3、设计分层练习,促进差异发展

长期以来,全班学生同做一道题的教学观念已根深蒂固,这种练习方式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造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状况。因此,我们教师有必要设计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练习,让学生自由选择。例如,将每节课的当堂目标检测题设计成必做题和选做题,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能够独立完成的习题。或将习题按不同的能力层次要求标注星级,其中“”为基础知识训练的“基础题”;“”为拓展知识应用题;“”为问题解决的“综合题”。课堂上通过“评价与反思”,每位学生便能清楚自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所达到的星级水平。在分层练习的编排设计上遵循对低中层次的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高层次的学生: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

另外当堂目标检测题数量不宜过多或过少,根据情况控制数量,可采用学生互批、互评、小组评价、教师总结评价等形式,做到堂堂清。教师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以便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整教学进度

学生,每一堂《思想品德》课就是他们人生的一个小节点,我希望每一个小节点都发出耀眼的光芒,为此,每堂《思想品德》课我都把它视为让学生作为竭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发挥、闪光与受益,在新课改“四型五步”理念下,实现一次质的飞跃,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上好每一堂思品课,为教育教学的改革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上一篇:职业院校钳工实践教学如何取得实效 下一篇:谈高中英语课堂活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