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注重默读

时间:2022-07-22 10:30:12

阅读教学中注重默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因其具有不可替代性而被重视,逐渐由封闭转向开放。在这里我们从众多的阅读方式中选择一种:默读,来进行探讨,力求在教学中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语文 ; 阅读教学 ;默读;

“让朗朗书声回到课堂”,现代课堂教学要求读书声回到课堂。新教改要求加强读书的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书中的形象由阅读树起,让意境以阅读创设,让阅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于是,语文课堂上的读书声又此起彼伏了。各种阅读的方式纷纷出现: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范读、试读;齐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等等。教师们想方设法地优化阅读方式,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其实,阅读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进行交流,并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思想来源于生活,形成于文本,再现时却高于文本。”阅读不只是了解纸上的内容,而是要理解字里行间的思想内涵,这就是创造性的阅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更加提倡“默读”的阅读形式。因为默读是个体行为,它更能让人静心思考,再现文本。

一、默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谓默读,就是“无声地读,是通过视觉接收文字符号后,直接反射给大脑,并在大脑中进行信息分析、加工、处理后识记、理解”。古今教育理论家都谈到过它的重要作用。

首先,古人提倡“熟读精思”,“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历史上的很多古人是非常重视默读的,陶渊明说: “好读书,不求甚解”;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叶圣陶先生也曾论述: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诵也是读。经验证明,许多文章默读到后面,意思才会豁然贯通。默读,实际上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经验,因为只有默读,学生才可以聚精会神地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与领悟,吸收语言养料,吸收健康情感,还可以借鉴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是默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显著优势。

其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是两种最经常、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提倡“朗朗诵读”,也要提倡“默默读思”。信息时代,新的海量信息不断涌现,要求学生必须善于阅读,善于捕捉、吸纳大量的信息。平时的读书看报,网页浏览等都是默读。人的一生,大量的知识来自于书本,为了缩短获取信息的时间,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必须提高阅读的速度。而默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主要途径。默读无需眼脑口耳四种器官一同参与,文字符号通过光波反映给眼睛,由视觉神经中枢报告给大脑理解其意义,实现“眼脑直映”。阅读时无需利用发音器官诉之于听觉,避免了有声阅读途经口耳的中介,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能省时高效的获取信息。

再次,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应养成默读的良好习惯。从心理现象看,阅读过程包括“感知、思维、联想、想象、情感、记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默读是个体的阅读行为,更加自由。阅读时学生可以不受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严格限制,能按照自己所需要的阅读速度,边读边思考,有利于正确而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

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默读训练。

默读的方法是从小学就开始在训练,但是许多同学到了初中阶段仍然没有形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就其原因,是没有掌握默读的方法,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默读进行指导。这里有必要对默读方法的训练进行说明:

首先,要做到不丢字,不掉句,不漏行;不出声,不动唇,不指划;有一定速度的要求,养成正常的眼动习惯,克服不必要的回视和不正确的扫视,才能真正训练起良好的默读习惯。这种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从短文到较长的文章。训练时,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效果。

其次,要聚精会神地读。默读,是要在阅读时加快眼睛扫描的速度,眼睛的扫描要有适当的提前量,大脑要高度紧张地加以理解和记忆。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些注意力不稳定,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性格活跃,所以要养成集中注意力读,不怕干扰的习惯。

第三、要在默读中具有概括内容的能力,边读边思考。在默读时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对文中不懂的地方不轻易放过,要联系文中的语言环境动脑认真地分析、思索,使之真正弄明白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大量的自读课文对学生进行默读指导、训练,结合精讲课文,以有限的时间要求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要点,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如一周或更短的时间内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并写出小说梗概等。这些都是可以培养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

第四、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有把文字迅速转化成图像的能力。在默读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如读到《天净沙 秋思》一曲,曲中几乎全是景物的描写,但它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不仅仅是几个意象,还有作者凄凉悲苦心情。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成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一幅天涯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夕阳西下时,走在异乡路上时凄凉的图画,这时记忆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而且,记忆效果也会更好。

三、默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默读时要注意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我们在培养学生默读初期,一定要告知学生:你得运用普通话在头脑中的闪现,不要用方言来进行语言的再现。这样既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更有利于默读习惯的培养。其次,在默读教学时,教会学生“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这是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今天一样有用。在默读时,可能有些不理解的地方,我们“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有许多书看一遍还是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虽然语文教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循。默读也一样,虽然因人而异,但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指导基本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掌握。在默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课堂教学理念来指导,该大声朗读的还是因该大声朗读,可以默读精思的,一定要让学生进行默读练习,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九年级上下册)

《语文教艺探微》(唐小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语文报》2010.1~6期

《大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大中专系列教材

上一篇:如何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下一篇:在高中物理中指导教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