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银行业信息化创新策略

时间:2022-10-09 11:15:57

国内银行业信息化创新策略

银行信息化创新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和银行业务流程的深度结合过程,不仅要求银行业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常规的业务运作,更要求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投资决策、融资分析、战略规划等高端管理功能。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创新,不仅要立足于我国银行业的内外部金融环境,也要积极地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信息化创新的成果,才能稳步推进信息化创新的发展。具体而言,我国银行信息化创新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再造、数据仓库建设、信息化决策、数据挖掘、系统安全性改进、复合型人才培育和信息系统监控等策略。

(一)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依据信息化平台对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打破原有的职能机构框架的束缚,按照业务的流向重新构建业务环节,从而有利于新业务的开展,并显著地提高新业务的效率。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德国军火产业,后来在世界范围内蔓延。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成熟,业务流程再造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先后实施了业务流程再造战略,取得了卓著的成效[2]。本世纪初期,以四大商业银行为首的我国银行业也掀起了业务流程再造运用,以图打破传统业务的条块分割,构建新型的业务流程。银行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必须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且在信息技术发展到成熟稳定阶段方可实施。在本质上,银行业的业务流程再造是信息化创新的一种前沿形式。

(二)数据仓库建设

数据仓库技术在我国银行业已逐渐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在四大商业银行内部得到较高的重视。银行业数据仓库是一种特殊的银行业务数据的集合,它面向于一个明确的目标性主题,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业务数据,为银行决策提供支持,具有稳定的、集成的、动态的特征。数据仓库是一个特殊的数据环境,是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之一,不是软件产品,而银行机构可以设计程序对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进行访问和分析。银行的数据仓库组织分为核心数据提取、服务器配置、数据仓库查询三个部分[3]。西方商业银行的数据仓库功能较为完善,分为多个性能成熟的模块,如全面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全面成本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极大地提高了银行的决策效率。

(三)决策信息化

决策信息化是指银行充分依据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来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在传统的银行管理模式中,各类决策的实施主要依靠个人臆断法、头脑风暴法和思维推理法,而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成熟阶段,重大决策则转向依靠信息技术来实施。银行决策信息化创新的主要任务是,把银行机构累积的金融数据或业务数据转化为有用的管理信息以支持银行机构的相关管理决策。当然,信息化决策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是仿真、运筹、博弈、统计分析等技术的融合,从大数据中寻找事物的内在规律。

(四)数据挖掘

所谓数据挖掘(DataMining,简称DM),是指银行专业机构在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银行业务数据中,运用各种挖掘技术抽取出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模型或规则,挖掘出更有应用价值的市场信号或市场信息的一个过程[4]。数据挖掘是目前数据库研究中一个非常有应用价值的新领域,融合了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通讯技术、机器学习、统计学、数学、模式识别、可视化以及高性能计算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银行业的数据挖掘是一个典型的多种类专家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在资金上、人员上和技术上高投入的过程。根据西方国家银行业的经验,数据挖掘过程不仅需要不同领域的有不同专长人员的参与,还需要有一些通才来协调和掌控全局。这些通才既要求精通银行业务,也要能够解释各类业务对象,并根据各业务对象来确定出用于数据定义和挖掘算法的银行业务需求,还需要精通各种数据分析技术,并对统计学方法有较熟练的了解,有能力把业务需求转化为数据挖掘的系列操作,并为每步操作选择合适的挖掘技术。

(五)系统安全性改进

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包括连续无故障运行天数、超级用户指令保管与使用与压力指数。操作系统提供的缓冲空间、进程数等是数据库、应用软件运行的基础参数,需要根据运行情况进行参数最优化配置。通常情况下,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一起进行压力测试,以便测出业务量等极限值。二是数据库的安全性,主要包括数据库初始用户名和口令的保密性、数据库用户名和密码的可靠性、数据库操作审计、数据同步性与一致性等。三是核心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安全性主要包括源程序是否存在漏洞和错误代码、核心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的保密性、核心系统的易维护性和易扩展性等[5]。商业银行的第二代核心系统主要有信贷系统、柜台系统、账务系统等,第三代核心系统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市场营销分析系统。

(六)复合型人才培育

复合型人才是指既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技能、也具有一定的银行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或管理人员。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是我国银行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突出性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银行信息化创新水平的提高,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是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策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员素质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普通员工缺乏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6]。在许多银行机构中,信息化人员的配置机制也不尽合理,专业性的信息技术人员大都配置在信息技术部门,而配置在产品开发、内部审计、信贷决策等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员非常有限,导致信息专业人员的银行业务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阻碍了银行急需的复合型人力资源的自我演化。

(七)信息系统监控

随着银行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化,银行信息技术创新也逐渐表现在信息系统监控及其监控功能的升级和改进上。在银行业的监控系统中,存在着网络系统安全监控、资金流向监控、集中监控和应用系统平台监控等子系统[7]。集中监控中心可以无间隙地监控整个银行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对与工作流程有关的系统和人员进行监督。集中监控和银行客户服务中心互为补充,前者对内,后者对外,形成一个完整的银行监控网络。资金流向监控是对信贷资金的流动方向和流动环节进行监控,并对资金流向的合理性进行判断[8]。网络系统安全监控的目标是建立可控的风险防范机制,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银行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从而提高银行业务对互联网风险的抗御能力,推进电子银行、移动银行和网上银行的发展。应用系统平台监控有助于降低应用系统的运营成本和保障成本,优化银行信息采集的流程,减少银行信息采集的环节,降低接口的复杂性[9]。

(八)结论与展望

银行信息化是银行业四百余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与银行传统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是促进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培育金融创新的基础性平台。西方国家银行信息化的建设已具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取得了卓著性的成效[10]。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大力号召、激励与指导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率先实施了银行信息化战略,并逐渐扩展到股份制银行、城市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等整个银行机构,显著地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运营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内在的、固有的、本质性的规律,银行信息化的发展也遵循同样的规则。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瞩目性的成果,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事实上,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不相上下,而决策机制、人才培育、数据库开发、业务流程再造与客户关系管理等“软实力”却相距甚远,从而导致运行绩效的显著性滞后[11]。因此,信息化创新将是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与银行发展的永恒性主题。

作者:王颖 徐红梅 张同建 单位: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上一篇:流通业酝酿积分计划综述 下一篇:企业审计中的问题及防范措施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