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结合幼儿的生理特点进行跆拳道基本素质训练

时间:2022-10-09 10:56:45

浅析如何结合幼儿的生理特点进行跆拳道基本素质训练

摘 要:本文就如何结合幼儿的生理特点进行跆拳道基本素质训练进行探讨,以期为跆拳道运动在幼儿中推广提供借鉴。

关键词:幼儿;跆拳道;素质训练

一、引言

跆拳道运动要求练习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平衡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的好坏对跆拳道技术、战术能否充分发挥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幼儿跆拳道训练中,应严格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进行。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结合幼儿的生理特点进行力量训练

幼儿的骨骼细短,韧性较好,不易骨折,但容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容易疲劳,且大肌肉群比小肌肉群发育得早、快、好,但动作一般不协调;关节牢固性和稳定性差,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脱位。因此,在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时一般采用克服自身重量的动力练习,避免采用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另外,由于幼儿肌肉耐力较差,容易疲劳,但也容易恢复;心脏容积较小,心脏收缩能力较弱,主动脉口径比肺动脉口径小,肺活量小,因此不能够进行大强度的运动;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机能兴奋强于抑制,神经细胞容易兴奋,但也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在幼儿力量练习时还特别注意负荷安排,遵循适宜负荷原则和渐进式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即根据幼儿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适应规律,以及提高幼儿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而循序渐进原则即根据幼儿具体情况,幼儿接受训练时间的长短逐渐加大强度。

2.结合幼儿的生理特点进行速度训练

跆拳道运动的专项速度主要包括反应速度、击打速度和步法移动速度。由于幼儿由于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动作不协调,所以速度素质较差。因此,发展幼儿速度,首先要发展肌肉力量和熟练动作,再发展反应速度、击打速度和步法移动速度。另外也要在发展反应速度、击打速度和步法移动速度中同时发展肌肉力量,综合发展并坚持科学系统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结合幼儿的生理特点进行耐力训练

耐力在跆拳道竞技比赛和实战训练中影响技术、战术的发挥。幼儿由于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容易疲劳。且心脏容积较小,心脏收缩能力较弱,主动脉口径比肺动脉口径小,加上肺活量小,肺泡缺乏弹性,因此不能够从事过于紧张的体力活动。所以在幼儿耐力训练中应特别注意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合理安排,负荷强度以心率控制在140~150次分内并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教师要根据其生理特点,采用小强度、大运动量的循环间歇训练法,在练习时注意每组练习的强度不能太大,时间不宜太长,但组与组之间的休息时间可以短一些。如:快速跑10~30米单脚站40~60秒蛙跳10~20次俯卧直臂撑25~30秒深蹲起15~20次连续击靶10~15次;每站休息30~45秒,每组休息2~3分钟。

4.结合幼儿的生理特点进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动作完成的质量,良好的柔韧性还可以减少运动中的损伤。对于跆拳道运动,腿部的柔韧性尤其重要。基本的柔韧性训练方法有两种,即动力拉伸法和静力拉伸法。幼儿由于骨骼细短易弯曲、变形,关节牢固性和稳定性差,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脱位等生理特点。所以在进行柔韧性训练时一般以静力拉伸为主、动力拉伸为辅。静力拉伸法主要采用体前屈(身体直立或坐下)、劈叉(纵向或横向)、跪坐压脚面、下腰等,静力拉伸时还适当施加外力但不宜过大。动力拉伸法则主要采用弓步压腿、各种方式和方向的踢腿练习等。但在动力拉伸中不施加外力而只是克服自身阻力的练习。另外,在柔韧性训练时还要注意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避免或消除两者之间的不良转移,并坚持长期性,因为柔韧性发展快,易见效,可是消失也快。每次训练后,我们还特别注意要放松练习,以使肌肉柔而不软,韧而不僵。

5.结合幼儿的生理特点进行平衡性和灵敏性训练

平衡性和灵敏性是人体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影响跆拳道运动水平的重要素质。幼儿由于力量、速度和柔韧性都比较差,所以平衡性和灵敏性自然也比较差。因此,在训练幼儿的平衡性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手段:单脚立(闭目或睁眼)、单脚跳、走直线、走平衡木。另外,还安排了一些感统训练,如打陀螺(强力刺激孩子左右脑发展),独脚凳(练习伸展和保持平衡、控制重力感、建立前庭感觉机能),太极平衡板(针对身体协调不良、平衡能力较差的孩子进行训练,增加前庭及本体感的刺激),走梯子(用轮胎架梯子增加难度、发展平衡能力、控制重力感,建立前庭感觉机能)。

三、结论与建议

幼儿学习跆拳道正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基本素质训练为主,以技术、战术为辅。然而,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初期,所以在幼儿跆拳道训练中应严格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创新研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