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

时间:2022-10-09 10:31:45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家庭细胞工程;校园育苗工程;社会防护林工程

论文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综合症”。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家庭细胞”工程、“校园育苗”工程和“社会防护林”工程构建质量的高低关乎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的实效。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是我们最不愿看到,却又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是一种社会“综合症”。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必然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抓出实效。

1.“家庭细胞”工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摇篮,是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联合国第三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理大会指出:“家庭在所有国家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1]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基本形式。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子不善、养子不教是父母的失职甚至是犯罪。实施“家庭细胞”工程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

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素质直接影响子女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将影响全民族的素质。河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资料显示,青少年犯中父母未上过学的占10.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4.4%,初中文化的占45%,高中以上的占21.4%,本科的只占1.8%。父母自身素质低下,对子女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子女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作为父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法制素养,掌握科学的教子理论与方法,才能通过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把子女塑造成人格健全的守法公民。

1.2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夫妻关系和谐,父母子女关系和谐是和谐家庭环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提高婚姻质量,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父母子女关系是营造和谐家庭环境的两个关键环节。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只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才能随时把握子女的思想脉博,及时发现异常并加以教育引导,防患于未然,或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

1.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我国《婚姻法》第23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62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虐待、遗弃子女、教唆子女犯罪的要严格依照《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校园育苗”工程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门场所。“儿童的发育成型期有许多年是在为了满足他们的教育和社会化需要而设立的各种机构中度过的。”“学校能提供种种机会来倡导社会平等、文化多元化和个人的亲密关系,并帮助青少年获得道德标准、社会技能和公民的责任感。”[2]一个人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如果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情操高尚,对社会有益的人;否则,他就有可能走上歧途。实施“校园育苗”工程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7条:“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当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但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往往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工作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形同虚设,忽略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知读书,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独立思考能力差,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低下。端正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首要任务。

2.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有些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只有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首先要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品质及师德的培养。其次要注重教师良好法律素质的培养,杜绝教师侵犯学生权益行为的发生,如:体罚、劝退学习差的学生等。再次要注重对教师知识多元化的培养,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懂得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将对学生的教育寓于教学之中,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2.3搞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并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列入考核体系

中、小学应将法制课从思想政治课中分列出来,单独规划,编写专门教材,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并保证课时。做到计划、教材、教师、课时“四保障”。要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安排教学的顺序。小学法制教育应多侧重感性认识,讲求形象、生动;初高中阶段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法制教育作用的同时,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如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图片展览、参观等。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8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列入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将学校的法制教育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工作效果列入对学校的考核体系,促使学校法制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2.4抓好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成长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生理成熟年龄普遍降低,而心理成熟年龄却相对滞后。这种矛盾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好这个矛盾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十分关键。有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青少年犯罪,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扭曲。河北省未成年人管教所的资料也显示青少年犯中属淫欲型犯罪的占到了20%。这都说明学校传统的青春期教育方法,与青少年正常的身体发育、心理发育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学校除改进生理、心理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学到必要的生理、心理知识外,还应设立咨询室,结合青少年中常见的生理、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性偏差等,以平等的呵护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正确加以引导、疏通,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对一生都将发生重大影响的成长阶段。教学生正确地对待生理发育,合理控制性的欲望,有效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由于缺乏诱导和节制而发生性犯罪。教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合理释放压力,时刻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以防心理扭曲而走上邪路。

3.“社会防护林”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特别是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正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3]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大反腐败力度,优化社会大环境

目前,社会上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腐败现象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党的肌体,败坏着党的形象,污染着社会风气。那些思想尚不成熟、好奇心较强、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极易受到这些腐败现象的影响,走上通过盗、抢以获得钱财的犯罪道路。端正党风、、优化社会大环境,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

3.2健全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组织机构

根据中央综治委2003年制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街道要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制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规划,并督促落实与检查。社区要成立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以社区干事、社区民警、司法干部为核心,吸收驻区单位代表、离退休老同志、青少年工作志愿者、中小学校负责人、社区群众代表参加,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负责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4]

3.3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

社区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上,应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的通知》的要求,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如:“当一天社区道德监督员”、“一助一”帮困、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强化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体验和认同,知荣明耻,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青少年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法制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国家守法公民的重要途径。社区在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方面,应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创建“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活动。在讲解法律知识的基础上,采取知识竞赛、故事会、展览、宣传栏、演讲等多种方式,开展社区系列普法宣传,让青少年唱主角,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警钟长鸣。

3.4加强社区建设,满足青少年需求

青少年生性好动,精力充沛。社区是社会闲散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中小学生一年中也有160多天的校外活动时间。搞好社区青少年活动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内容,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基本需求,真正做到“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阵地,使他们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释放过剩能量,消耗多余时间,充实课余生活,净化心灵,强化自控。活跃社区文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是社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在完善社区服务方面,社区还要根据社区青少年的就业需求,联合社区劳动、教育、工商等部门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

3.5净化社区环境,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不健康的社会文化,对涉世不深、抗诱惑力不强的青少年毒害很深,是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催化剂。只有大力整顿文化市场,净化社会环境,才能减少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街道、社区要联合公安、文化、工商等相关部门,针对社区中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环境问题,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清理整顿力度。继续推动非法“口袋书”专项整治行动,“安全放心网吧”创建活动。制定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标准,与业主签订承诺书,建立网吧监督举报热线,聘请“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监督员,推动网吧经营者履行安全上网承诺;规范歌舞厅、音乐茶座、台球室、录像厅等场所的经营,对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坚决打击。对“黄赌毒”问题,一经发现,立即取缔。对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惩处。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体系中,作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把无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创建安全小区工作的重要内容。

3.6建立社区青少年管理档案,加强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管理

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加强社区青少年事务的管理。社区青少年工作人员要经常性地开展走访、调查,掌握社区内青少年的基本情况,为他们建立全面、准确的管理档案。尤其对履行教育义务、监护职责存在问题家庭的青少年、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刑满释放和解教青少年要建立详细的档案,并根据其行为的变化定期更新,做到底数清、家庭情况清、心理特征清、目前状况清,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社区辍学学生、待业青年和下岗青年等社会闲散青少年,帮助他们就学、就业是预防他们违法犯罪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与街道劳动、工商等部门联合,加强待业、下岗青年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增强他们参与市场竞争、就业上岗的能力,安置好他们的就业,变待业、下岗为上岗,消除他们违法犯罪的隐患。

对有不良行为和刑满释放、解教的青少年,社区要制定综合帮教措施,安排专人开展结对帮教。可以采取“四帮一”的做法,即:一个派出所民警、一个老同志、一个青年志愿者和一个帮教对象的父母,四个人共同帮助一个对象的方法。对帮教对象每月坚持两次走访,通过走访、谈心,一方面开展正面教育,做好帮教对象的思想工作,感化帮教对象。另一方面,要为帮教对象解决实际困难,通过积极帮助他们就业,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把他们违法犯罪和再次违法犯罪的倾向和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另外,社区要加强对进城务工青年的管理,建立进城务工青年档案。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工作重点,针对存在的拖欠工资、人身伤害、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标准等侵害进城务工青年权益的突出问题,联合公安、劳动、工商等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以防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进城务工青年对社会产生反抗和报复心理,进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第三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理大会资料[G].

[2]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处《综合性预防犯罪措施汇编》[G].

[3]《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共青团河北省委办公室2002年7月.

[4]《关于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的意见》共青团河北省委办公室。2003年5月.

上一篇:指纹技术刑侦 下一篇: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