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师聘任与效益化管理

时间:2022-10-09 10:00:09

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师聘任与效益化管理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新形式。外方合作高校大批教师的涌入保障了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引入了先进的教育资源和办学理念。然而处在不同教育体制和文化环境冲击下的外方教师队伍的管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研究以南邮―纽约理工合作项目为例,分析了外方派遣教师的情况,以及中方在参与实施外方教师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制定中外双方共同参与的科学选聘制度、开展对外方教师的岗前培训、建立外方教师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定期组织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中外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建议,从而努力克服中外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实现外方教师的效益化管理。

关键词:外方教师;聘任;效益化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36-04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领域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而兴起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一种新鲜力量给我国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活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我们引进了国外有益的办学和管理经验,加强了国内和国外学校之间的交流和人员往来,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外方合作高校大批教师的涌入不仅保障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而且推动了中方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然而,处在不同教育体制和文化环境冲击下的外方教师队伍的管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研究以南邮―纽约理工合作项目为例,分析了外方派遣教师的情况,以及中方在参与实施外方教师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跨文化管理的视角就如何克服中外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实现外方教师的效益化管理,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质量,推动中方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方教师情况

1.合作项目情况。南邮―纽约理工合作项目自2007年开始,共四个本科专业,每年招生规模300人左右。根据双方的合作办学协议和培养计划,中方课程教学主要由本校中方师资承担,外方课程由外方负责遴选聘任由其派往中国进行合作项目教学的教师,并支付工资或其他报酬。同时,外方将负责聘请项目负责人常驻中方高校,负责合作项目进行教学和行政管理,并负责与纽约校方进行即时联系,汇报并协助解决项目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2.外方教师整体情况。自2007年合作项目开始至今,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外方派遣的专职教师数量由起先的5名增至现在的27名。另外,由于美方课程的教学需要,外方在专职教师之外还聘请了部分中国国内的教师承担课程,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中方合作院校和合作项目所在地区南京的周边其他高校。从目前合作的四个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外方课程学分所占比例平均为60.02%(门数比例占58.30%),中方课程学分所占比例平均为39.98%(门数比例占41.70%)。任意选取了一个学期分析外方课程的任课教师情况,四个专业共有57门课程由77人次的老师负责教授。其中,外方的专职教师所承担的课程为49门次,占63.64%,兼职教师承担的课程为28门次,占36.36%。总体看来,外方课程教学还是以外方专职师资为主。

3.外方专职教师具体情况。目前,合作项目共有27名外方专职教师,其士21人(占77.8%)、硕士6人(22.2%);副教授12人(44.4%)、讲师10人(37.1%)、助教5人(18.5%)。从学科分布来看,工学9人(占33.3%)、文学8人(29.6%)、理学2人、艺术学2人、管理学2人、经济学2人、哲学1人、法学1人。从国籍分布来看,美国19人、中国4人、印度2人、韩国1人、叙利亚1人。整体看来,外方专职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较高,学科类别丰富。从承担课程类别来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等。

4.外方兼职教师具体情况。任意选择一个学期来看,外方聘请了33名兼职教师,其士11人、硕士15人、学士7人;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11人、助教13人(负责实验课)。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和实验课。

二、外方教师聘任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外方教师的引进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外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引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而且通过课堂小组讨论、课堂演示、案例教学等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强调互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外方教师往往通过课后作业、在线讨论、资料查阅等途径加强了课外延伸学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组织中外教师教学观摩与研讨等学术交流以及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推动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在外方教师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疑惑与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1.外方教师的资质和教学水平无法得到完全保证。根据双方合作办学协议,外方教师的遴选和聘任主要由外方负责,中方高校主要负责其来华前与来华后的签证等相关手续的办理和生活安排与协助等工作。整体来说,对于外方教师的聘任,中方只能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江苏省外国专家局的要求,告知外方所聘请的教师“应具有大学学士以上学位和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其中语言教师应具有大学学士以上学位和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身体健康、年龄在60周岁以下等要求。目前,外方主要根据合作项目的课程安排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聘请相关教师,待有合适人选之后,将告知中方并请中方协助为其所遴选的外籍教师来华之前申请“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之后由外籍教师向中国驻外使领馆申请办理职业(Z)签证后入境。

由于在外方教师到任之前,往往只能通过其提供的学历证书、个人简历和推荐信等材料了解到其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情况,但对于外方教师的教育水平、道德素养等情况无法深入了解,因此可能存在所聘请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甚至道德败坏等风险。这也是在我国聘请外籍教师目前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当然,如果该名外籍教师在中国曾经有过工作经历,还可联系之前的雇主(学校或教育机构)了解具体情况。但这种方式对于初次来华任教的外教并不适用。

自2007年合作项目开始以来,截至目前仅有2名外籍教师因个人教学水平问题、意识形态问题被中方建议开除。虽然类似情况很少,但依然说明了在外方教师遴选和聘任时,仅对外方教师的学历、工作经历进行约束还不够,为了保障教学水平和道德素养,对于外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学评价等方面还应制定相应合理的考核标准,以指导我们更科学地开展外籍教师的遴选和聘任工作。

2.外方教师教学的评估与反馈无法得到完全认同。根据合作项目的培养方案,外方教师担负的课程占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外方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决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外方针对课程教学专门制定了一套评估体系,并通过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了解外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现状。中方高校对于外方教师的评估主要通过课堂观摩、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来进行了解。但整体来看,双方各有标准,还是缺少一套中外合作双方可以共同参与的科学的评估体系。

目前,中方在接到部分学生反映的外方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后,会先了解和判断是否为共性问题,如果属实,中方将通过每周一次的中美方院长协调会议向外方提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部分外方教师课业量较大、授课内容比较松散等方面。中方在提出上述问题时,得到外方的回复是:外方教师可以自主制定合理的授课安排、作业量和考核要求等,每学期外方也会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渠道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评估;整体来说,外方对于所聘教师的教学比较满意,并不认同学生目前所提出的问题;外方认为教师的作业量是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制定的,学生作为学习者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而不应质疑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安排;外方已经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和监督管理机制,有效地保障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整体看来,外方的教学要求和教师评估机制是自行安排和制定的,中方所反映的教学问题和反馈无法完全得到外方的认同,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于中美两种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所决定的。

3.外方教师带来的文化冲击无法得到完全控制。从教师结构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既有中国教师,又有外籍教师。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其学生与外教接触更多更频繁,一方面受到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传统的教育和熏陶,对启发思维提高能力不无好处,但另一方面,在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面前,对学生的思维、鉴别、选择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人崇尚平等、自由,推崇个人主义;中国人崇尚社团价值,强调集体主义;西方人崇尚竞争和自我价值实现,中国人推崇亲善、和谐、爱人,在社会生活中提出和谐精神;中国人强调继承性,尊重经验,推崇先哲;西方人敢于挑战权威,认为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永无止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行为准则、生活习惯、饮食、服饰、个人隐私、禁忌、日常交往、非语言交际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根据文化迁移理论(陈丽萍,2001),中国大学生的本族文化特质将遭到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与同化,并在学习实践中趋附“亲西方”的文化倾向[2]。在各种文化观念相互撞击、相互激荡的背景下,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文化选择的茫然或迷失,丧失了文化自觉能力,不仅在文化价值观念上表现出模糊或错误,对潮流文化的追求表现出盲从或轻信,而且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表现出淡漠或遗忘。

外方教师与学生长期接触,不仅在课堂内,而且在课堂外,无形中进行了西方文化的深入宣传,对于学生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中“亲西方”的文化倾向也日益突出,不仅崇尚自由,甚至有些散漫,个别学生常常不到课、不参加集体活动、反对集体的决定并过分强调民主等,这给中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会向外方教师和管理人员反映,中方往往是从外方得到学生相关问题的反映,这也充分说明了学生们对于外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们在应对和处理问题时往往会受到外方教师思维和价值观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1.制定中外双方共同参与的科学选聘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27条,“外方合作办学者应当从本教育机构中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任教。[3]”因此,我们建议外方最好派本部任教的优秀专职教师任教。考虑到外教聘任的现状,为了尽力保障外方所聘教师的资质和水平,中外合作双方应建立共同参与的科学选聘制度。外方在全球招聘教师时,不仅应对学历、工作经历、年龄等方面进行约束,而且还应对于思想道德素质、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考量。为了保障外方教师能够在学期开学前就及时到任,中方要求外方在前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提供拟聘教师的个人简历、最高学历、体检证明、推荐信等方面的材料,中方在进行初步审核后将进一步提交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资质审核。外方在确定聘任之前应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信件等方式尽力联系该名候选人的前任雇主,从而深入了解到具体的任教和工作评价。通过中外双方的共同合作与把关,参与到候选教师的遴选和聘任过程中,对其任教的能力和资质进行把关。

2.开展对外方教师到任后的岗前培训。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4]。文化不同民族所拥有的不同文化构成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文化差异就会导致文化冲突。外方教师大多数来自不同国家,语言、生活习惯、礼节、、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5]。

在外方教师到任后,中方不仅要做好签证等手续的办理和生活安排,而且应做好对外方教师关于中国法律法规、学校教学和管理的相关规定、学校周边的环境、中国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等方面信息的介绍工作,加强外方教师的文化适应。不仅使外方教师更快适应在中国的工作与生活,而且使他们深入了解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国教育体制的特点等情况,从而理解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并能够考虑中国学生的特点等因素进行课堂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建立外方教师教学质量监督机制。教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中外合作办学最终的产品――学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建设,而教学考核和评价则是监督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6]。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主体,大部分外方教师上课比较生动活泼,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但同时也存在着教学中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比较松散等问题。对于部分学生所反映的外方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中方应该予以重视,不仅向所有学生了解实际情况,而且向外方院长进行反映并了解反馈信息,从而综合判断与决定。为了加强对外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督,应遴选中外双方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和管理人员共同组成教学督导小组,通过日常评估和阶段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外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

一方面,坚持教学工作的日常检查和督促,掌握外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精神状态、教学常规执行情况,以及学生到课情况、课堂纪律情况、课堂学习精神状态等,另一方面,通过听课、查阅教师的上课教案(课件)和作业,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向学生征求教学效果反馈,以便全方位掌握外方教师的授课效果。对外方教师教学的评估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学生成绩登记表、课程考核的原始材料等。不仅侧重于评估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充分体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方案,而且评估课程安排是否能够体现外方优质教学资源的优势,引进教材的选用的整体水平和使用效果如何,教学方式是否能够适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科专业特点,是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开发学生学习能力与潜力等。总之,通过对外方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态度以及教学水平做出评估,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外方教师进行反馈,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

4.定期组织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身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大学生所面临的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激烈,加上网络等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等等,开展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比,在文化的论争中引导大学生认清西方文化的本质尤为重要。除了西方文化的优点,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缺点和不足还缺乏深刻的认识。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向失衡的现状以及中国元素缺失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这在无形中加大了中国文化处境的危险程度。为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纠正中外合作办学教学中的“亲西方”现象,教学的各个环节应提高中国元素的含量,调整中西文化的分配比例,最终实现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平衡与对等[7]。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为了加强文化交流,除了使外方教师通过岗前培训了解中国文化等信息外,我们还可以定期组织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讲座、研讨、主题活动等形式,鼓励外方教师和留学生都参与进来,介绍与传播中华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通过开展西方文化主题的讲座,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更好地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建立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加强中外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外方教师的教学方式深受国外高等教育体制和理念的影响,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很值得中方借鉴。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这一平台,构建中外教师合作交流的渠道,中外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加强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经验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同时,通过组织外方教师开展专题学术讲座或者选修课程等途径,充分发挥外方教师的专业优势。

此外,让外方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扬长避短,使其相互补充,创造条件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产生效益,带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是实现提高聘用效益的根本[8]。为了充分实现外方教师的聘请效益,中方还应努力探寻中外双方教师在共同申请国内外科研项目、从事合作科研方面的可能。通过定期的中外方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最终从根本上促进中方师资队伍的质量提升,带动中方学校在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爱娥,胡建国.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管理分析[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3):61.

[2]李云川.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导向失衡分析[A]//赵彦志.中外合作办学 治理与发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5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EB/OL].(2004-06-02).

.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36.

[5]陈丽芳.高校外教跨文化管理工作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48.

[6]王锦霞.论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外籍教师管理[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2):72.

[7]李云川.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导向失衡分析[C]//赵彦志.中外合作办学 治理与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50.

[8]刘小梅.高校外籍教师聘用资源的效益管理策略[J].咸宁学院学报,2011,(5):122.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09213JX50“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价体系比较研究――以南邮―纽约理工项目为例”;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D/2011/01/070“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汤美玲(1981-),女,南京邮电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上一篇:电信诈骗犯罪的法律惩治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教学秘书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