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描写事物的特点

时间:2022-10-09 09:44:10

【真题再现】

你参观过故宫博物院吗?你游过万里长城吗?你登过黄鹤楼吗?你到过避暑山庄吗?众多的名胜古迹让人心驰神往。穿过时间的长河,那塔、那楼、那阁依旧精神焕发,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

请选择一处名胜古迹,加以描述,介绍它的特点和风格。要求:文题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名胜古迹遍布天下,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来写。在动笔之前,需要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只有尽收眼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观察事物时,首先要选好观察点。观察点是作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可以固定在一处,也可以适当变换。这里,选点的方法主要有:1.定点观察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就是观察者在固定的位置上观察事物。2.定点变换法。观察的立足点不变,而不时变换方位,由一点向周围辐射。3.移步换景法。这种方法适合于游览和参观,人走景移,不断出现新的画面。

观察是描写的基础,描写是观察的再现。描写事物时,要抓住其主要特点,做到形象具体、详略得当;另外,还要注意写作的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错落有致。写作顺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时间的先后为序。2.以空间的变换为序,如从前到后、从上而下、由外到内等。3.以逻辑为序,如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如一位同学在《墨香蓬莱阁》中,写到:“走在最前面的,是北宋嘉祐六年的登州郡守朱处约……接着,一代文宗坡走来了……继而,由宋至明,由明至清,众多达官贵人和文人名士纷至沓来……步清人之后,民国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昂首阔步走来……”该文以时间顺序描写了与蓬莱阁有关的“墨香”,读来亲切晓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过往的一幕幕。名阁吸引了名人,名人铸就了名阁,通过对“墨香”的描绘,突出了蓬莱阁的文化底蕴。

【名家引路】

游孟姜女庙 韩少华

离山海关东行,冒着霏霏细雨,到了望夫石村,小丘岭下。岭上头,那处红墙灰瓦的小小院落,该是孟姜女庙了。

倚着庙台,一径长长的石阶,直迎到游人脚下。这就是有名的“一百零八磴”了。拾级而上,默计着磴数……哦,古迹无欺,一磴也不差。

庙门,我是被人流拥入的。顾不上想想这低而窄的门楣哪儿来的这魅力,已经趔趄到门内右侧那座钟亭檐下了。

从庙门左行,才见正殿。门口一副楹联。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是:“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游人们几乎都要在这儿停步,立在雨丝中,或默诵,或朗读,细细品味着。我的同游者,是位著名的研究民间文学的教授。前不久,读了他为孟姜女“冤案”的文章,昨晚又听他把这传说叙述了一番。

进殿仰望,那双眉微蹙、遥望关山的民妇,就是在人们心中活了千百年的孟姜女了。这是一尊彩塑,造型还谨称,绘饰也鲜明;可那仪态神情却难如人意。不过,浩劫这余,也聊胜于无了。倒是殿内幸存下来的金字匾联,还有些意味。上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下联:“姜女未亡也,千古片石铭贞”。匾文是“万古流芳”。相传,是文天祥的手笔。文公是否到过这儿,我没考究过。即便是托名的吧,敢把那位曾君临一切的始皇帝,同这个草芥之微的弱女子相提并论,而且一个是反问了一句“安在哉”,一个是赞叹了一声“未亡也”,已很有些胆识了。

出殿门,见教授又在望着那副“海水”、“浮云”的对联,若有所思。也许已不是玩味那文辞的奇巧,而是追怀殿内那传说中的民女、民心中的圣者,与海山同在、云水相依的魂魄了吧……

转过殿角,见巨石卧于中庭。上刻“望夫石”三个字。这许是“片石铭贞”的出处,也是村名的由来了。石上凹着一串寸多深的坑坑。传说是孟姜女遥望杞良墓留下的脚印。唉,印迹竟这么深,莫不是怀抱的怨恨太沉重了……石面还刻着首诗,乾隆题的。其中有“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范为纲常”的话。这是想把反封建的抗争,引向“节义”一类“纲常”上去了。不过,如与那位“现代女皇”的“御前学士”们彻底否定孟姜女的手法相比么,这个“风流皇帝”倒还有几分我所用的深谋和雅量哩……

“望夫石”北,立一小亭,匾曰“振衣”。亭下,一位本地口音的老汉,指着匾,慢悠悠地说:“孟姜女望夫之后,到这儿掸了掸衣裙,挽了挽发髻,就下南坡,投海了。登时一声霹雷,海底拱出三块礁石。中间立着她的‘坟’,左右摆着她的‘伞’、‘包袱’,从这儿往南,几里路,遇上落潮,就见着那三块礁石了……”

可惜,透过茫茫烟雨,对那海天之际的石影、涛声,我只能心向往之了……

出庙门,下“一百零八磴”,雨还没住,游人倒更挤了,北调南腔、碧瞳金发,直忙得这座小庙应接不暇。真的,感召着人们聚到这儿来的,究竟是什么力量呢?

逛了半日,渴了,进茶棚,要了杯茶,坐下来慢慢喝着……

忽听那位“茶大嫂”,边给客人斟茶,边叙说着:“孟姜女到了俺村,泪哭干了,落地尽是血。不信,你看那土,直到如今,一经雨水,就……”

可不,那雨中土色,竟像丹砂似的。

是啊,人生的长途上,哪个善良的人没抛洒过泪或血;人类的历程中,哪个民族没有自己的血泪史——而这庙中的圣女,该是一切被压迫者抗争意志的化身;她的传说,则是一切苦难的泪与血的结晶了吧……(本文有删减)

【技法借鉴】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记述了在孟姜女庙的所见所闻。从庙台到庙门,从进殿到出殿,再写到殿角的“望夫石”以及小亭下的老人讲述的传说,作者一边游览,一边观赏庙里的景色,亲切自然。结尾处由感而发,写出了作者的同情,也写出了孟姜女不屈的抗争,虽然有点伤感,却是作者的真实感受。

【仿写佳作】

游黄帝陵 杨岳霖

2011年7月25日,是令人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们参观了向往已久的黄帝陵。(开篇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让人一目了然。)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乔山,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氏的陵墓,号称“天下第一陵”。从公元770年建庙以来,黄帝陵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祭典的重要场所。(介绍黄帝陵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以及重要的历史地位。)

我们走下大客车,来到黄帝陵的入口处。黄帝陵建筑风格古朴中透着大气,它的主色调是乳白色,有着一种朴素的气质。在入口处,我们看到了气势恢宏的黄帝陵广场,广场宽广无比,据介绍,它是由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而成的。大殿两边飘扬着无数面黄色旗帜,象征着炎黄子孙在它的爱护下富庶安康。(从整体上介绍“我”对黄帝陵的印象,先让人从直观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文的进一步描写做好铺垫。)

走进黄帝陵,我们脚下踩的就是轩辕桥了。轩辕桥,长66米,宽8.6米,共9跨,上面有石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桥的北端是龙尾道,共有95个台阶,代表了黄帝“九五之尊”的地位。走过龙尾道,就是庙院山门了,跨过这道门便来到轩辕庙。轩辕庙中有碑廊,里面竖立着几十块墓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手植柏”,这棵柏树高19米,树干下围约10米,需要五六个人才能把它抱住。位于手植柏东南侧的青砖护壁上,镶着一条石碑,上刻“黄帝手植柏”五个大字,并附有一段简介。相传,这棵柏树是轩辕黄帝亲手栽下的,树龄有5000多年了。我围着高大的柏树走了一圈,心中为之一震。如此粗壮的柏树穿越了岁月的沧桑,记录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进行描写,走过轩辕桥进入轩辕庙,再写千年古树,条理清楚,立体直观。)

随着导游继续往北走,不一会儿便来到诚心亭了。诚心亭,面阔五间,约85平方米。明间两侧的台基上砌着踏步,次间和补间的外侧都有护栏,还有两副楹联书写在亭柱上。诚心亭西侧有一方台,上面有一块巨石,越看越像“夸父追日”;北面是碑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 手迹雄健有力、俊逸飘洒。有趣的是,我们在一块约一米见方的青石上,发现了黄帝的脚印。导游告诉我们,来这里看脚印的人,都喜欢把自己的双脚放在里面试一试,用他们的话说,踩着黄帝的脚印前进。我还用相机把黄帝的脚印拍下来了呢。(“脚印”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又代表了一种信仰,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的来说,黄帝陵给我的感觉是朴素中蕴藏着风雅,又不失高贵气度。将来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来这里祭拜的,因为我是炎黄子孙。我也会踩着黄帝的脚印前行的!(收束全文,写出感受,期待下一次的到来。)

点评: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行文,通过细心的观察,把黄帝陵的主要景点及其特点做了详细说明,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其中,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重点介绍轩辕庙和诚心亭,而且穿插有趣的传说,使文章活泼生动。

上一篇:不堪 “精神虐待”,少年当街裸奔 下一篇:二小姐的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