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古今对接”式教学初探

时间:2022-10-09 08:35:44

初中文言文“古今对接”式教学初探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对接;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2―0100―01

如何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创立新的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文言文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采用“古今对接”的方式教授文言文,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古今对接,引发兴趣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有些篇目还是从古书中节选的片段,这让学生的学习显得孤立单薄,知识的遗忘率高。有鉴于此,笔者讲述课文前,让学生先了解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生平乃至全书的梗概,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是孤立中断的,而是全面连接的,就有了深入探究学习的欲望。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文,作者抓住富春江山水的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奇美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但是本文的这种美,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因为有些情感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因此,布置预习时,笔者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并引入同一题材的课文――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与课文进行联读,让学生从另一面领略富春江俏、娇、美的同时,自然转入对课文中富春江奇山异水的品味;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图片,并以宁静舒缓的《渔歌唱晚》乐曲,配以对今日富春江美景的介绍,让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和画面美,这种做法既消除了学生上课的疲劳感,吸引了兴趣,还为下面的课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像《爱莲说》、《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中反映的陶渊明志向,学生如果不了解东晋社会的黑暗情况,就很难体会他“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及隐居的无奈。为此,笔者课前播放电影《梁祝》开头中祝父敷面膜影射当时士大夫阶层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政务的状况,学生自然就能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了。还有《论语》、《庄子故事两则》和《隆中对》、《出师表》这些文章,课前可组织学生收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孟子心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等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文章的把握就容易了。

二、古今比较,积累词语

每年的中考,语文阅读总有课内和课外两篇文言文,这就要求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迁移到课外的阅读,如对实词虚词的理解、把握,句式的变化,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从积累的角度来谈,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各类范文作为一个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并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迁移能力,才能具备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其中,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为此,笔者教学时就通过古今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积累,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比如: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如“布衣”一词,古作“百姓”讲,与今天的“布做的衣服”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意”字,在“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中作“主要内容”,在“宾客意少舒”(《伤仲永》)中作“心情”,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中作“意思”,在“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中作“情趣”。而只有“意思”一项与今天的用法一致。

三、古今对接,变式学习

现在语文考卷上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就要从学生的角度确立重难点,最重要的还是要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用行之有效的“变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狼》一课时,我们可以把几张屠夫杀狼经过的图片顺序打乱,或是把杀狼的细节稍加改变,让学生分辨,这样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愚公移山》时,可让学生用“答记者问”的形式,从愚公角度阐述移山的原因及难处、得到的支持,会事半功倍。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不少古代文人在失意下所写的文章,主要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笔者在执教初三复习课时,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这些文章,并用季羡林的《走运与倒霉》进行古今联读,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是被贬失意,文人的内心感受、表现有何不同?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对比感悟。像这样教学同类文章时不是以单篇为单位,而是把几篇放到一起综合考虑,每篇有所侧重,篇与篇间互为参照,在此基础上把握同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编辑:刘於诚

上一篇:打造生物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新形势下绩效考核有效促进了档案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