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协同论在企业目标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9 07:53:21

浅析协同论在企业目标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已被企业广泛应用;而协同论是一门以研究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为目的的学科。本文将两者相结合,着重探讨协同论的基本原理在目标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所发挥的效应,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 协同论;目标管理;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21-02

一、引言

目标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BO) 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最初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 中最先提出的。他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必然要制定一个合理的企业目标,并把这个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把这个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员工。

二、协同论的观点及其基本原理

自组织意义上的“协同”理论,是由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西德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的,是影响最大、普适性最强的横断学科之一。从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看,协同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即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条件下,子系统之间及序参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形成一定的具有自组织功能的机构,并使系统由无序混乱状态变为宏观有序状态的过程,协同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理:

(一)协同效应原理

协同效应,是指在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内,各自系统的协同行为所产生出来的效能超越各要素自身单独发挥作用时的效能,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而且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可以形成系统的有序性。“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原理的基本特征。

(二)支配效应原理

支配效应,是指系统的不稳定性可以自发形成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时空结构,当系统接近不稳定时,系统的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即所谓序参量来决定。其他变量的行为轨迹由这些序参量来决定。

(三)自组织效应原理

自组织效应,是指系统在没有外界指令的条件下,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某种规则自动地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发挥一定的功能,即系统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自组织效应原理是协同论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复杂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如何通过其内部子系统和诸要素自行完成的主动协同行为来达到宏观有序的发展目标,并使整体运行合乎于客观规律。

三、企业目标管理过程中协同的必要性

(一)协同是企业目标管理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协同论揭示了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的决定因素,即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组成部分的协同作用。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就好;协同不好,组织管理将无法顺利进行。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总体目标齐心协力运作,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继而促使目标管理的顺利实现;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二)序参量是企业目标制定和分解的主导因素

序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的变化,影响着各要素由一种相对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相对状态的集体协同效果,这种变化并能够指示出新结构形成的参量。序参量概念对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解释了系统如何在临界点上发生相变以及序参量如何主导系统产生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因此,在企业实施目标管理时,尽管影响目标制定和分解的因素很多,但只要能够区分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找出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序参量,就能够把握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进而明确总目标和各子系统的目标,并使子目标有序地协同地服从总体目标,最终使整个系统的目标得以实现。因为序参量不但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而且决定着系统演化的结果。

(三)自组织是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旨在解释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由此可以认为,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要从一个无序的不稳定的散乱的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的一致的状态发展,实现企业子系统内部自我完善和发展,自组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

在任何组织中都存在着集权和分权的矛盾,集权能使企业稳定性高,便于管理,但过度集权就会使企业失去生气,没有活力。而分权能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和激情,但过度分权会使企业难于管理和控制,最终企业目标不明确,稳定性差,也难以在竞争中生存。目标管理是则有效地解决企业这种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充分体现民主集中制,而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则是企业实现自组织。首先,目标管理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能与外界进行资源、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确保系统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其次,目标管理各子系统必须具有非线性相关性,内部各子系统必须协调合作,减少内耗,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

四、目标管理过程中的全面协同

就一般组织来说,目标管理分解思想是从组织的整体目标到各部门目标,再到下一级单位的目标(如各小组目标),最后到个人目标。而目标的制定和分解又是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因此这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过程,又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目标反馈过程(如图1所示)。

在这个目标运动的过程中,企业要想获得好的绩效,就必须充分发挥协同在其中的效用。通常,企业实现目标管理的应用与控制,一般有如下步骤(如图2所示):

明确总目标。企业总目标是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和远景规划,这个阶段是最为重要的。确定企业的总目标,主要是由高层领导列席制定,这个目标决定着今后企业各部门为之努力的大方向,关乎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衡量的、有可行性以及有时间限定的。此外,制定总目标时还必须考虑企业集团市场地位以及各种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技术、技能和知识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因为只有协同这些综合因素,使企业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使企业在竞争中发挥出有效合力。

目标的分解。总目标确定以后,各部门根据总目标确定出各自的分目标。分目标要更加量化,细分到部门中的每一个人,并且细分到每个季度每个月。另外,分目标必须以总目标为依据,在结合各部门的特色和具体情况的同时,不能偏离总目标的要求。而实际上,组织内部由于资源的差异性以及各种复杂因素存在,目标的分解是难以具体和被量化的,那么目标分解是否合理,是由企业内部各序参量是否被正确认知以及自组织是否发挥效应所决定。因为目标管理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各子系统和各因素共同作用的整体。

目标的执行。目标一旦细分,就要转化为详细的工作计划与实际行动。在这一阶段,协同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各部门员工和工作小组除了充分理解工作计划和任务外,还要加强交流与沟通,所谓“协同导致有序”,并树立“一个整体”的协同思想,在有序的分工中讲究配合,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步步实现分目标,最终实现企业总体目标。

评估与考核。企业相关部门根据各部门月工作情况,对照方针目标及各部门月度工作计划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奖惩的依据,这是企业对目标管理执行情况的评估,也是对员工的激励政策。再评估和考核过程中,要切实结合协同效应,避免出现不公平现象,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消除与总目标偏离或扭曲的现象。

五、 结语

目标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已经在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员工绩效等方面得到了许多实践的验证,但目标管理的实施绝非轻易之事,而要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也非一招半式就能够实现。因此,现代企业应按照协同论的思想,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目标,并一步步落实,使目标管理发挥出最大的协同效应,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竞争力,使企业基业常青。

参考文献

[1] [西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 蒋俊东.协同理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J].科技管理研究 2004,(1).

[3] 周尤青.浅析目标管理 [J].商业文化・经管空间 2008,(1).

上一篇:对我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探讨 下一篇: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