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内蕴的发掘与表达

时间:2022-10-09 07:43:12

人文内蕴的发掘与表达

2008年,当奥运会的荣光终于照耀中国的时候,中国女导演顾筠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部拍摄奥运筹备全程的电影,用一曲《筑梦2008》(以下简称《筑梦》)奏响了北京奥运官方电影的完美前奏。七年的拍摄,50个小时的素材,90分钟的影片,一千多个镜头,多线索的延展和交叉,所有这些,绘就了一部中国人民逐梦、筑梦的梦想宏图。而其对人性的着力开掘和艺术展现,也为官方纪录电影的人文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筑梦》打动我们的是其间人物的故事,而且这些人物故事的讲述,不是靠特别奇异曲折的戏剧冲突,也不是靠无所不至的贴近和逼视,而是靠一种朴素的力量支撑着,从容而坚定地将我们带入影像本身的流动之中。

洼里乡的拆迁户高桂兰老人一家被影片选择为跟踪记录的对象,凸显了影片的平民视角。这户人家是奥运搬迁户,又正好有婴儿要出生。他们与“鸟巢”因为奥运的缘分,在2002年被历史写进了同一个句子。高家新生的孩子与新建的“鸟巢”互为隐喻:在混凝土的庞然大物中注入了人的温情,在新生儿的诞生成长中融进了人的创造力量。高大妈孙女瞳瞳出生时,“鸟巢”设计脱颖而出;当“鸟巢”拆掉庞大的支撑架用自己的力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瞳瞳也满四岁了。幼小的生命在不断成长,每一点长大都代表了希望,让人欣喜感动。在影片最后,当特警们已能在完工的“鸟巢”里进行反恐防暴演习时,瞳瞳也吹灭了六岁生日的蜡烛。当幼稚的童音喊出“I’m a good girl……I like peace……one world,one dream”时,阳光再次穿越钢结构的“鸟巢”和已建成完工的奥运场馆,正如人们对孩子的企盼一样,对明天的希冀和梦想的追寻永不磨灭。

当然,这里面并非没有冲突,但它不是用冲突来演绎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观念碰撞,而是用冲突来展现人心、人情的温良。在对奥运的期盼中,高大妈的孙女瞳瞳降临了人世,双喜临门的高家人充满了喜迎新生命和奥运的双重幸福。瞳瞳九个月大的时候,搬迁终于临近了。高大妈抱着孙女逗乐,孩子的纯真可爱不断触动着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而另一方面,故土难离的高大妈此时心中万分不舍,甚至伤心落泪。老人喜欢住在农村,希望街坊邻居热热闹闹,家人团团圆圆,“分别”已经让她“好几宿没睡着觉了”。可是,对年轻的儿子儿媳来说,搬迁意味着新的变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笑盈盈的儿媳抱着正呀呀学语的女儿,没有老人难过不舍的心情,觉得“要搬了,多高兴的事啊”,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了希望。这样的冲突展示,在某种意义上拉低了宏大主题和题材的高调,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自然地展开。

在这种自然的形态中,影片让人们真切看到中国民众对奥运的期盼,对奥运的贡献和牺牲,对奥运带来的新生活的感受,同时隐去了一切“解说词”的声音,也淡化了例证式的说理痕迹,润物无声般地渗透在影像的空间里。

从叙述结构上看,国家主体育场“鸟巢”从设计图纸到建筑实体,历时七年的建设,撑起了全片的脊梁。一个怎样的国家体育场才能与这座城市其它的恢宏宫殿遥相呼应?这个悬念最终在激烈的设计竞标中得到了解答,在多个中外优秀设计的竞争以及评委们的激烈辩论中,“鸟巢”脱颖而出。“鸟巢”的破土动工,正如新生儿出生前母亲的阵痛般,一系列的困难摆在眼前。如700吨高强度钢的需要,没有任何参照、参数情况下钢构件到弯扭件的轧制、焊接,钢结构的合拢、对接等等。为保证“鸟巢”的“顺产”,河南舞阳钢铁厂在三个月内轧制出了所需的高强度钢,浙江精工采用多点无模成型技术,赢得了轧制弯扭件的挑战。“鸟巢”诞生的前夜,是一场时间与温度的较量。110名工人经过三个夜晚的连续作业,终将“鸟巢”连成一个整体。在“鸟巢”终于卸掉支撑架,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时,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欢呼了。镜头里他们的一张张笑脸,疲惫却难掩喜悦和激动,同样的笑脸属于镜头之外的每一个中国人。

影片让我们感受到,国家体育场“鸟巢”从诞生、成长到屹立的过程,就如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到蹒跚学步再到自己能稳稳走路一样,给人的惊喜是纯粹而巨大的。“鸟巢”的竞标成功饱含了设计师和评委们的灵感和心血;当建造“鸟巢”时遇到的困难都一个个被攻破解决后,充满视觉美感的灵动的“鸟巢”终于在所有爱护它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站立起来,这个“孩子”寄托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企盼和深情。在老百姓的心里,“鸟巢”的意义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它是和平和梦想的象征。同时,正如评委贝妮德塔・塔格里亚布所说的,“这种设计在建筑物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

影片很好地抓住了这个互动关系,它以“鸟巢”的诞生为叙述的纲目,但它并不是一个孤立、僵硬的骨架;后面的四条线分别讲述的是搬迁户高大妈一家、体操队小运动员、刘翔、奥运安保特警等人物的故事,体现了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在全片主副线的紧密交织中,公众对“鸟巢”的支持、对奥运的贡献以不同方式体现,“鸟巢”的最终屹立也投射出“人”在这个过程中的支持作用。这种支持不仅在于修筑“鸟巢”时起到实质作用,而且在于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同舟共济、万众一心的情感力量。将如此宏大的主题浓缩到五个典型故事中集合展现,每个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透视着不同的人与物围绕着同一个梦想的情感与行动。正是那些活生生的人的故事,那些充满人性化的表达,将人性的光辉也洒向了“鸟巢”这个拔地而起的建筑。

从艺术的创造来说,影像的叙述结构是很“不自然”的人为所致。《筑梦》之所以能将如此繁复的不同类型的故事,化为自然而真切的影像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编导对结构的控制能力,特别是影片在不同的叙事线索间进行的衔接与转换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节奏和韵律。影片一方面尽可能地尊重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还原“生活流”,另一方面,通过精心选择素材的细节,通过影像内蕴的意味在线与线间实现流畅、巧妙地过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用“意念勾连”的方式进行剪辑,形成了跌宕起伏、轻重缓急、参差错落的节奏美感。比如,在介绍完“鸟巢”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几大难题后,紧接着给出的是江钰源的特写,然后是她的高低杠训练;“难度”将两段性质不同的影像连接起来。再如,特警队员还在进行出拳等速度训练,下一个镜头马上切到“鸟巢”超大结构构件的吊装,接着又是刘翔的训练、特警的高空训练、全国体操比赛。在这些迅速切换的影像中,速度和力量的变化支持着叙事的循环往复,也构成影像之间内在的联系。

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成为中国向世界打开大门和展示自身的一个重要机会,《筑梦》也注定承担了向世人展示民族和国家形象的重任。《筑梦》将人性化的表达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巧妙结合,调动所有的情节、语言、画面,集中表达打动人心的“单纯而充满关怀的人类之爱”,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充满关爱、尊重个体的中国声音。这种声音在流动的影像底部支撑着整个叙述。影片通过精心编制的结构,通过极俭的解说、丰富的隐喻、生动的细节,通过所有这些综合而协调的作用,将当代中国的时代强音传递出来。

在影片的开场,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举国欢腾的场面是那么令人激动,在人群中摄影师拍摄到了中国人昂扬的斗志。高大妈说:“那天,我们院里放炮连手都给崩了,高兴”。其实这是借她之口,表达全国人民的自豪和激动之情。另外,影片多次出现这样的镜头,一家人开心地齐聚一堂或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奥运会徽等重大仪式,体操队的小运动员们聚精会神地收看刘翔比赛的电视直播,兴奋地鼓掌,表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团圆、国家荣誉的重视。

因此,影片中虽然是不同个体的感性直观的故事讲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突出表现。从影片中还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中国人对国家利益、国家荣誉至上的尊崇都是一致的。老百姓为了奥体公园的建设情愿搬离故土;运动员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只期一朝为国争光,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特警队员一遍遍艰苦训练和演习是为了确保“平安奥运”的真正实现。鲜活的影像将一百年来历经屈辱、顽强崛起的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巨大渴望以及对梦想得以实现的欣喜若狂作为情感诉求。在此过程中,集体的力量以及个人在集体中获得的荣誉和自豪感得以充分展现。一种国家强盛、民族团结、万众一心的信念在影片中不断传达和体现。

大众媒介在传达特定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是电视产生后,通过其强大的纪实化影像威力,不断发挥着传播意识形态及影响公众精神生活的巨大功用。在这方面,《筑梦2008》对后来的纪录影像应该可以带来一些重要的启示。它在表现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奥运盛事这样宏大的主题时,采取的是平实、低调、贴近的讲述方式,即使是对“鸟巢”这样的现代建筑奇观,也被融化在真切自然的人物故事之中。它用充满人文气息、凸现人情人性的表达,将重大主题和文化、政治的主导观念,融化在影像的感性世界里,优美而蕴藉。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栏目责编:胡江银

上一篇:合办栏目助力县级电视台发展 下一篇: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光电美术运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