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信息技术复习课教学效率的三剂良方

时间:2022-10-09 07:17:14

提高信息技术复习课教学效率的三剂良方

摘要: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追求轻负高质,构建高效课堂,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复习课教学效率,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考复习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定准目标、做好总结、抓牢落实”是三剂“良方猛药”。

关键词:信息技术;复习;效率;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024-03

随着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和发展,日益得到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例如,浙江省从2008年起已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考试成绩用于专科院校的招生录取,对于考专科的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一门主干课程。随着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浙江省已试点将信息技术纳入新高考的选考科目,考试成绩的作用范围扩大到本科院校的招生录取。

但学生在备考复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时,普遍存在效果欠佳、效率不高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特别是如果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会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因此,探索“良方猛药”,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考复习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总结多年的高中信息技术备考复习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吃点安神剂――定准目标

回顾多年的听课经历笔者发现,个别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在上课时,教学过程零乱,方向不明,没有侧重点,盲目随意,好比“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把学生推入题海,靠超量的练习反复“磨”,学生负担沉重,无所适从。而一些优秀教师上课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适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抓住关键,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优秀教师对目标把握得准,针对性强,效率高。

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指导着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必须弄清楚目标问题,理清目标,就是正本清源,好比安神剂,以安神镇惊作用,上课才有自信。

确定目标,关键在于教学分析。复习课的教学分析可以从考试要求、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教师必须弄清楚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哪些知识学生应知,哪些技能学生应会,学生要具备哪些能力,要求达到什么程度,所教学生的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自己手上有哪些教学资料等。教学分析时,要做到“两个特别重视”。

1.特别重视考纲研究

对备考复习而言,考纲是命题的重要依据,如信息技术高考的《考试说明》就是顶层的考纲。确定目标要有整体观,由于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弄清楚它的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准确定出下位目标。教师备课时,应从《考试说明》出发,自顶向下,从粗到细,依次制定学期目标、单元(专题)目标和课时目标,理清上下级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把握不同复习阶段的目的、任务、重点和方法,提高复习的计划性和针对性。

2.特别重视学情研究

学生情况是最难把握的,也是最易被忽视的。信息技术高考,面对的是考专科的学生,但却经常被经验不足的教师高估,导致无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教学讲究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了解学情,摸清学生情况是因材施教的基础,是教学的起点,因而教师要多留意学生的作业练习,多捕捉、收集学生的错误信息,多角度、多途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学习能力。

服点本药剂――做好总结

复习课是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式,把平时学习的零散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牢固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相应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课型。笔者认为,复习课重在固本强基,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是信息技术备考复习的本元,好比是本药剂,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做好“两个总结”。

1.做好知识总结

通常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点,建构知识网络。实践证明,梳理知识,简化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是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复习效率的好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二是便于学生提取、运用知识。

知识总结的方式有很多,如通过知识树、知识框架、知识网络、知识模型等方式画出概念图,把教材的基础知识、重点内容、基本原理、操作方法、结果现象进行图示化、表格化、网络化、线索化、板块化等。知识总结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要因课而异,视具体内容而定。

2.做好方法总结

通常的做法是,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手段,对例子进行分析或者演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通用性的方法点(简称“通法”),以“不变”(通法)应“万变”(事例),以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例如,学习复制粘贴操作时可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可以使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或“粘贴”命令,也可以使用右键快捷菜单中的“复制”或“粘贴”命令,还可以使用“Ctrl+C”或“Ctrl+V”快捷键命令。而将图像从BMP格式转换为JPG格式,可以使用“画图”程序转换,也可以使用ACDSee、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转换。信息技术课中这样一题多解的例子很多,能够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知道的操作方法越多,操作起来也就越灵活。

又如,“某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有一个六位的‘跳板开关’,此开关每一位都只有‘打开’和‘闭合’两种状态。这个‘跳板开关’最多能表示的状态数为( )。”(2009.3高考卷)“有一种利用打孔透光原理设计的简易身份识别卡:每张卡在规定位置上有一排预打孔位,读卡器根据透光检测判断哪些孔位已打孔,哪些未打孔,从而识别出卡的编码。如果要设计一种供1000人使用的身份卡,则卡上的预打孔位至少需要几个?”(2009.9高考卷)。教师在分析时,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发现规律,其实考查的是同一知识点“二进制表示规则:n位二进制最多能表示2n个不同信息”,无非是这两题的已知和求解正好相反,上一题是已知二进制的位数(6位跳板开关),求信息状态个数,而下一题则是已知信息状态个数(供1000人使用),求二进制的位数(卡上的预打孔位),实质是一题多变,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再如,在Excel中可以通过“文件”菜单来实现“保存”操作,在Photoshop中可以通过“文件”菜单来实现“保存”操作,在Flash中也可以通过“文件”菜单来实现“保存”操作,依此类推,在其他陌生软件中采用同样的操作方法去试验,往往也能成功,这属于多题一解,也说明具体操作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共通性的相对不变的方法和规律。实践证明,引导和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他们掌握共通性的方法规律越多,面对新问题时就不会手足无措,而是胸有成竹,也就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

知识总结、方法总结是信息技术复习课教学的重头戏,不能舍本求末。课堂上要妥善处理“讲”、“练”、“悟”的关系,教师不能一味求“讲”,学生也不能一味求“练”,教师要在“讲”、“练”中留出“悟”的时间,让学生用来整理知识和总结通法。

加点药引剂――抓牢落实

备考复习是实实在在的事,教师应不搞形象工程,不贻误学生,不做虚功,讲求实效,贵在落实。课堂上要坚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不提倡上中看不中用的表演课,不能像有些公开课、比赛课,只是为了使教学好看,上课成了一种表演,花样很多,但是落实知识、技能和方法不够,失去了实际意义。

抓落实,通常在教学管理上辅助,好比加上药引剂,起到增效作用。抓落实的管理手段很多,如课堂纪律管理、作业练习管理、培优辅差、学法指导、打气鼓劲树信心思想教育等。下面着重谈一谈“课堂纪律”和“作业练习”两方面的管理经验。

1.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很难维持较好的纪律,相信这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的切身体会,在机房上课时,混乱的课堂秩序总是让一些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手忙脚乱。安静的时候,学生偷偷地玩游戏或上网聊天;喧闹的时候,有人讲话,有人喊电脑坏了,有人在走道中走动,敲键声、挪凳声、讨论声……不绝于耳。似乎学生都有自己忙碌的事情,可就是没人用心听教师的讲课,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堂任务。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引发纪律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学生不重视,机房环境不利于课堂管理,重操作的学科特点,学生水平差异大等原因。为了创建高效课堂,必须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调控,以改善良好的教学环境。笔者通常的做法是,制定有关课堂规则,限制个别学生的捣乱。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从“两个喜欢”上进行努力:一是上好课,增强课的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二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喜欢你的人,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真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来。

2.作业练习管理

作业练习既能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疏漏与不足,是落实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抓作业练习的落实,要走出题海战术,既要讲求效果,也要追求效率,应从“三精”(精选、精练、精批)上下功夫,“精选”是指作业练习的质量要高,如练习的来源和难易,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典型性、时效性、借鉴性等,难易是否对学生适宜,难度是否有梯度。“精练”是指作业练习的数量要适宜,太多,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则影响教学进程,教学效果反馈不能及时;太少,则达不到检测和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学效果反馈也不完整、不全面。“精批”是指作业练习的批改和讲评要认真,做到作业练习有发必收,有收必批。如果不收不批,那么教师就有可能对学生易混淆、易失误的内容有哪些,通病、错因在哪儿等全然不知,也就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作业练习也难以起到检测的作用。无论是书面作业还是上机作业,教师都应及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通过抓两头(学优生和学困生)促中间,尤其是不抛弃不放弃学困生。

无论是课堂纪律管理,还是作业练习管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在备考复习中,也要防止出现只求“效果”不顾“效率”的问题,不能钝刀猛力,不惜一切代价,加重学生负担,去实现“高耗”的教学成绩。

总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和效率的“良方”很多,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和总结,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特点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备考复习效果。

上一篇:如何构建信息技术有效课堂 下一篇:《机器人穿越浮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