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时间:2022-10-09 06:45:00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因材施教

[摘要] 因材施教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进行差异教学时要摸底排队,建立学生分类档案;制定目标,形成“差异教学”的目标体系;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让学生数学素质分层达标;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差异教学 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新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如何才能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笔者的体会是,在新课标数学教学中,若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差异教学”,效益会十分显著。所谓“差异教学”,就是在常规的班级授课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集体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个性,为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而采用某种形式或手段进行的教学。差异教学可以有效地做到培优补差,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摸底排队,建立学生分类档案

实施差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了解学生档案、家访、同学座谈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水平。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原有的基础等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级别。然后再按一定级别人数分为互学小组、互助小组和家庭学习小组。互学小组为同一级别学生;互助小组为A、B、C级学生人数按1∶2∶1的比 例分配组合而成的小组;家庭学习小组主要以家庭住址为依据分配人数。为防止分层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教师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是让学困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信心,学优生的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展示,中等生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这样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说,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差异教学的基础。

二、制定目标,形成“差异教学”的目标体系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基本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基本目标是新课标要求达到的基础知识目标,全体学生都应该达到。个人目标是在基础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长期目标为学期或学年目标,是对学生在一年或一学期内能达到的目标的最佳估计;短期目标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基础。不同级别学生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也应有差异。如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其长期目标为喜欢上数学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学生,其长期目标是在奥数竞赛上取得好成绩。

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让学生数学素质分层达标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师必须具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的新理念。教学中可以采用班级教学、个别教学、小组协作学习、伙伴教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小组协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将小组协作分为互学小组和互助小组。互学小组主要用于新授课,而互助小组主要用于复习课和练习课。这样,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其他同学的成功密不可分。学生以融合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资源,共同负担学习责任,能使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受到激励和帮助,形成以弱促强的格局,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伙伴学习是由数学知识基础好,学得好、口才好、学有余力的A级学生,经过适当培训,做基础差、学得不好的学生的“伙伴老师”,它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意识,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伙伴学习活动中,任课教师要完成伙伴的挑选和对“伙伴老师”的培训任务。伙伴学习能使每个需要帮助的学生都及时得到帮助。

个别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在集体教学中加进个别辅导,而是要将个别化教学的思想、策略和方法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辅导训练、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对基础差、学习落后的C级学生,教师要帮助查找原因,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对学有余力的,教师要注意课外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差异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课堂作业,并从质和量上分出不同的层次。

“量”指设计的练习、巩固题应符合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可设计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做这类题,A、B级学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C级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以指导或通过优等生的帮助,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而对于选做题、思考题等发展题,只要求A级学生去理解。这样,既增大了学生思维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减轻了学生的精神负担。

总之,差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地、客观地、真实地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子君.“抓住随机失误,灵活进行数学教学”案例[J].数学教学通讯,2009,(12).

[2]壮娜.巧设情境,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考试周刊,2009,(28).

[3]李春琪.让学生有效参与数学学习[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9,(06).

[4]张大国.将数学思想和方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09,(27).

上一篇:网络伴历史课教学齐飞 下一篇: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