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畜禽散养对环境污染思考

时间:2022-10-09 06:08:03

农村畜禽散养对环境污染思考

摘 要: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村庄进一步美化亮化,但是畜牧业污染不容乐观,主要是农户散养的猪、牛、禽等的粪尿对居住环境和水源的污染,因此,对如何加大农村畜禽养殖业发展,提高畜牧业的管理水平,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就如何降低农村畜牧业污染周边的环境,加快篾厂乡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农村畜禽散养;环境污染;思考

中图分类号:S8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95

1 篾厂乡畜牧业污染情况及危害

通过篾厂乡养殖业调查,全乡2015年散养畜禽饲养量为生猪68006头、大牲畜9769头(匹),家禽143092只。年排粪尿12.4万t和5.14万t,其中沼气、化肥应用只占排放的60%左右,其余部分被乱堆弃或雨水冲入河道。给治理环境污染带来了压力,畜禽粪便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畜牧业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农村畜牧业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传播“人畜共患病”;造成空气恶臭;造成水质下降;影响畜产品安全。

2 畜牧业对环境污染的原因

畜禽养殖散乱,选址不合理,受本地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农户都有自己的猪舍并且都是建设在房前屋后,养殖一到多头不等的猪,产生的污水、粪便乱排乱放,大牲畜、家禽饲养为放养,无固定的圈舍,导致粪便乱排泄。影响环境卫生;农村居民环保观念薄弱,畜禽散放混养,畜禽粪便乱堆乱放,使得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粪污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大部分沼气设施年久失修,无法使用,村庄排污管道、沟渠不健全,雨污不分离;农牧脱节,粪便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土地大量荒芜,庄稼种植面积缩减严重,农家肥使用越来越少,导致粪便堆积,无法全部进行消耗处理,粪便资源没有得到更有效的综合利用;病死畜禽乱丢弃导致空气恶臭,疫病传播。

3 减少农村畜牧业污染的措施

3.1 加强畜牧业污染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认真分析和调查研究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污染治理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让广大养殖户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自觉按照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的相关要求进行生产。

3.2 规范建设圈舍

针对本乡内农户有饲养年猪和放养土鸡的习惯,合理安排猪的圈舍建设,要求有干湿分离的堆粪区,并要求加盖顶棚;有独立的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池,必须水污分离,定期清理 。大牲畜和家禽实行圈养。

3.3 科学处理粪污

采用雨污分离的污水处理池净化污水;利用畜禽―沼气―农作物的方式处理粪污;推广立体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开展养殖业或者在草地、荒坡实现放养,实现资源多层次综合利用,提高畜禽产品质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农牧结合,充分利用粪便堆积发酵,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作物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用水量,畜禽粪便采用干清法清理,尽量少的使用水冲,畜禽清洗用水是畜禽养殖的主要部分,尽量少的使用水冲,减少液体污染物排放总量。饮水方面鸡场、猪场采用饮水器,可大幅度减少舍内的饮用水及污物排放。

3.4 开展生态养殖,建立生态养殖场

发展环保型畜牧业,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如畜林种养结合、林下养鸡等养殖模式,这样做即能做到废物的充分利用,又能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

3.5 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法律、法规执法力度

坚决打击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案件,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提高畜禽养殖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对畜禽粪便及污水进行综合整治,防止任意排污和粪便乱堆乱放现象的发生。使广大畜禽养殖户明白自己肩负着治理环境、消除污染的责任,从而减轻和消除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也促使畜禽养殖户及早注意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同时,严格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病死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既涉及到社会公共卫生,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相关设备设施建设的投入,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

3.6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以全乡精准扶贫、整乡推进为契机,建立健全政府、养殖户、社会力量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乡村排污管道、排污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监督检查;采用多种措施确保农村养殖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位,推动农村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

上一篇:火电厂锅炉脱硫脱硝及烟气除尘的技术研究 下一篇:不可忽视的盲目施救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