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成本会计教学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9 05:53:00

高职成本会计教学对策研究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是该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参加国家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之一。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个企业成本会计人员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认识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校外专业顶岗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为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会计技术职称及注册会计师考试,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可以就业的会计岗位主要有一般会计岗位(包括材料核算员、工资核算员、固定资产核算员等岗位)、成本会计岗位等。但是在现阶段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中,成本会计课程仍采用理论研究为主的学科课程模式,致使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的会计岗位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一、高职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设置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也不断调整,试图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道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成本会计课程设计仍没有完全突破学科型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会计教改的深入程度不够,课程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

成本会计课程特点是以培养学生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职业能力为重点,基于成本会计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完成职业培养目标。这样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操作,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现阶段成本会计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课程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以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虽然课堂上也应用了案例导入、项目实训、课堂练习等手段,但是效果不理想,学生参与度与兴趣值不高,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在实训教学中,分知识点、分章节进行实训,与财务会计实训无本质区别,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实际成本管理,对成本岗位认知程度模糊缺乏感性认识,实训中只能生搬硬套,为完成实训而实训,将成本核算当做数学计算,不能领会数据来源,达不到成本核算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缺乏成本会计课程特色,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在高职大部分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授课计划和教材的理论叙述为主线进行学习,缺乏成本会计课程特色,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力求科学、合理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以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三)缺乏真正可操作性的成本会计教材与配套实训

目前,成本会计理论教学教材非常多,但是具备真正可操作性的成本会计教材与配套实训极度缺乏。教材内容有的还按照章节设置,或者换成所谓的任务驱动式,但仍然是原来的教材换了标题,通常按照材料费用核算、工资费用核算、其他费用核算、辅助成本核算、完工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方法以及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核算。这样的教材现阶段已经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难以激发他们的阅读与学习热情。

(四)成本会计师资实践教学水平亟需提高

高职会计教师队伍,基本来源是从毕业学校到所在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的客观渠道,缺少相关专业实践经验,没有经过企业成本核算实践,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进行再传递,当学生深究一个问题时,往往由于实践知识不足而无法应对。

二、提高成本会计教学对策

(一)深入进行课改,将学科模式转为为任务为中心

在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打破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学科模式,转变成以任务驱动为主导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具体的成本核算项目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式学习,融入到成本核算工作情景中,从而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重点发展成本核算能力。项目设计可以以制造业成本费用归集、分配、成本计算、报表编制、成本分析为课程主线,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以任务为驱动,按照“设置与登记账簿—费用分配—成本计算—成本分析”进行营造成本会计岗位职业氛围,将理论训练与职业训练及实践操作为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增强岗位就业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具体可以将每一个知识点设置成“工作任务—对应知识点—训练项目—课程要求—情景设计”,以工作任务驱动带动理论学习,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对难点疑点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随堂进行答疑解惑。

(二)搬迁课堂,注重成本会计实训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论教学可以采用导学案训练,穿插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理论知识重难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成本实践教学应采用校内实训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双重实训模式,先校内后校外,最后再回到校内进行实训总结,谈认知,谈收获。在校内实训时,地点放在专门的成本核算实训室,实训配备电脑、网络、投影、企业生产流程模型展示台、成本会计实训操作软件,成本核算需要的原始凭证、多栏式成本明细账、制造费用明细账等,让学生先完成手工实训再完成软件操作。在校外实训时,地点选择在已构建较好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行业要选择制造业,因为会计行业职业特点和商业机密保密性的需求,校外实训模式更多的是采用参观、观察等手段进行浅层次的实训,尽管就是这样的实训也会不断提升学生会计职业能力、成本岗位的认知度。

(三)构建设计基于工作流程的成本会计教材

要进行教材的构建,首先要做好本门课程乃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背景及就业前景的调研、论证和人才需求分析,对本门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与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进行调研,基于工作过程分解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常见就业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能力标准,围绕职业能力标准重新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对职业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和行业特点选取、重构教学内容,提出课程的设计思路。教材编写可以分成项目一计算单一产品的成本、项目二计算跨月完工产品成本、项目三计算多品种生产成本、项目四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项目五成本计算方法—分批法、项目六成本计算方法—分步法、项目七编制与分析成本报表,在每一个项目下再设置相应的工作任务。

(四)引入“慕课”教学,吸引学生学习参与度

慕课教学起源于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将学科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以微课程的形式授课,进行碎片化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具体可以将成本会计理论制作成若干个知识微视频,课前以网络形式发送给学生,每一个视频对应成本会计一个主要知识点,时间不超过10分钟,并在视频中嵌入过关大比拼,设置成游戏过关模式,答对上一个视频知识点才能够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闯关多者进行奖励。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他们学习的参与度,激发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视频不理解的部分进行提问,教师随堂进行答疑解惑。

(五)重视成本会计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队伍为高职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专业师资下企业挂职锻炼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重要手段。学校以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行教师挂职下企业的政策,从政策上帮助教师提升会计职业能力,提高教师实践操作经验,作为高职教师也应该积极响应,努力钻研业务,将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操作实践能力,并积极为所在企业出谋划策,利用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帮助企业构建规范的会计核算流程,达到校企双赢。

作者:刘峰 单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上一篇: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