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改革

时间:2022-10-09 05:50:16

【前言】浅谈汉字改革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0世纪50年代公布简体字的前前后后,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但是到1978年以前,简体字迅速在全社会推行,基本上没有受到干扰。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政府的说服和坚决推行,这可以从总理的《报告》中看出;二是中国大陆和外界的交流不多,简化字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

浅谈汉字改革

中图分类号:H12

摘要:文字的工具性决定汉字要向简便化发展,同时其区别性约束文字不能太简单。汉字简化有其进步性也造成了一定的问题,但时至今日,恢复繁体字是没有可实施性的。同时,不能一味去追求简化,汉字拼音化在当前也是不可行的。

一、引言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1955年,文化部和汉字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8年,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说:“汉字字形演变的总的趋势是简化。”报告提出当时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即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二、繁简之争

20世纪50年代公布简体字的前前后后,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但是到1978年以前,简体字迅速在全社会推行,基本上没有受到干扰。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政府的说服和坚决推行,这可以从总理的《报告》中看出;二是中国大陆和外界的交流不多,简化字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推行和使用。

1978年以后,简化字的一统天下被打破,繁体字进入大陆的社会用字领域。社会原因有三条:

1、中国大陆的对外交往扩大与频繁。香港、澳门、台湾的人员和旅居他国的华人带来了繁体字。

2、传统文化的复苏。人们重新评价中国的古代文化,古籍出版复兴起来,用繁体字印刷的出版物大量增加。

3、书法艺术的影响。书法艺术和书法家重新受到赏识,而某些书法家又有一个癖好,那就是写繁体字。

1989年,袁晓园撰文提出“识繁写简”,主张“把繁体正字作为印刷体,把简化字作为手写体”。2008年宋祖英、黄宏、郁钧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向两会联名递交《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在2009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潘庆林递交了《关于分批停止使用简体字、恢复繁体字的提案》,提案建议:在规定的时间内,比如10年左右,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分期分批地停止使用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即与港澳台地区使用同一种繁体字。

总结其观点,首先,使用和推行简化字的社会历史条件已不存在,简化字存在违反“艺术性”和“科学性”的问题,简体字破坏了汉字的科学体系。

其次,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汉字的简化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简化字给阅读典籍造成混乱, 割断了文化。

然后,港澳台和部分海外华人圈仍在使用繁体字,中国大陆的简化字不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交流。

最后,文盲率与文字没有太大关系,简化字起不到扫盲的作用。

三、简体汉字可行性

上述理由是经不起推敲,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在今天,恢复繁体字是不可行的。

1. 文字演变科学性

首先,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是,简体字已经为人们所接受,恢复繁体字会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简体字繁体字使用混乱,同时将出现一大批文盲半文盲。就科学性来说,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主流趋势,符合文字发展规律。不论哪种文字,总是有一定的形体的;不论哪一种形体,总是要发生变化的。汉字形体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很自然的。作为世界上通行至今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起到了记录汉语的重要工具的作用。现行简化字在中国大陆推行期间,文化发展和人们交流并没有受到影响,说明简体字是科学合理的。

2. 文字简化与文化传承

其次,简化字隔断文化的传承的说法不知从何谈起。中国文化的根,是寄存在文字里更深层的思想。若论以恢复繁体字的方法来保存中国文化的根,人人都书写更古老的隶书、篆书甚至甲骨文金文,岂不是更能知晓中国文化?在此方面的第一种说法是繁体字比简体字更具象形意味。况且汉字从篆文变为隶书,对于字形上只要求便写,绝不为古体所拘。现行的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即是隶属的变相,实际上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麻烦符号罢了。要在这种符号上谈什么象形不象形,真是痴人说梦。减省之后,造字的本意自然不复可见了。但文字本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字就是这种声音的符号,只要有若干简易的形式,大家公认为某音某音的符号,就行了;什么肖形,什么表意,全是莫须有的。

第二种说法是简体字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给阅读典籍造成混乱,这更是讲不通的。现实是用简化字已经排印出版了几乎所有古书。在读懂古书的过程中,繁体字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真正构成读古书障碍的是古今汉语在词汇、语法、修辞和古今字、通假字上的差异。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是用当时的字体来继承古代文化的,我们今天当然也可以用简体字来继承古代文化。

3. 文字简化与文化交流

再者,关于两岸的统一与文化交流问题。第一,文字的统一对国家的统一的确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政治主导的前提下,汉字的统一即不起决定作用也不起主要作用。最明显的是香港、澳门目前仍在使用繁体字,但这并没有妨碍回归。海峡两岸的统一还有赖于适合的政治环境。在国际交流方面,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人完全采用了中国大陆的简化字,联合国文件中的中文文本用的是简化字,世界上凡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他们都尊重中国政府颁布的规范汉字,如果恢复繁体字将造成的影响不得而知。

由此可见,说汉字简化于书法无益的所谓书法家们对书法的历史,书法本身的认识有待深入。另一方面,只有了解汉字简化过程原理的才能对简化字提出批评,对繁简知之甚少,盲目使用繁体字难掩无知。

三、 汉字拼音化

另一方面,汉字改革的进程必须与普通话的推广相结合,简体字的简化过程并不是毫无理据,单纯以简化为目的,汉字拼音化在今天是不可行的,这种根本改变,关系甚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例如字母的选择,词类的连结,同音字的改换,字典的编纂……都非经过详细的讨论是不容易决定的。要使汉语拼音成为汉语拼音文字,还要创造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熟悉汉语拼音和能说普通话的广大群众,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切合实用的正法字,第三个条件是要获得事实上的合法地位。这三个条件也就是任何一种有现实意义的文字所不可或缺的三种特性:流通性、规范性和合法性。

四、结语

总的来说,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是带动文化的强大动力,文字不是提高文化水平的根本因素,汉字改革不会以简化字为终点,必须保证汉字发展的每一步都不能倒退,古老的中国汉字将不断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钱玄同.钱玄同文集(第3卷 汉字改革与国语运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79.

[3]王世菁.中国字体变迁史简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殷寄明,汪如|.现代汉语文字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牛庆,女,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上一篇:让自主探究成为初中化学教学常态 下一篇:当前中职化学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