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团活动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导引

时间:2022-10-09 05:45:54

文学社团活动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导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而当前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阅读偏向肤浅化和低俗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急需“干预”。因为申报“十一五”课题《校园文学社团生命力重铸的研究》:学校准备从语文课中抽出一节课,通过文学社团活动,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效导引。

文学活动课首先在我们七年级施行,首先是预热阶段。这个阶段我们每周用一节语文课开设校本课程“文史课”,这是不用带语文书的语文课:专门介绍文史知识及名著导读等知识,专人备课准备资料,这些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能为课外阅读指路。然后是加温阶段。语文组内开展“课内文学活动课”赛课比赛,地点,学校阅览室,刚刚到阅览室上课,学生那个兴奋,老实说,一开始谁也不知道这课该怎么上,有的上成了阅读分析课,有的上成了“课堂故事会”。面对课内文学活动课老师们也在争论,大家都在摸索。最后初步形成了三类课型:“教师指导模式”。完全由教师指定一篇文章,教师全程指导,如何阅读,如何通过标注、摘抄和写感悟的形式吸收文章的精华。接着进入“师生互动模式”。即一半时间学生用于阅读,一半时间教师集中交流学生的阅读提纲,谈阅读感受和收获。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自由选取读物,自主阅读,后阶段教师通过互动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下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点评“优秀阅读之星”。最后是学生自由读写模式。这类课教师只在课前或课后做几分钟指导,保证学生40分钟的读写时间,当然,教师还要个别指导和调控,并选择优秀作品及时形成“班刊”展示,并在下节课互相展示,自由评改。几年来的实践,有不少东西值得好好反思。

一、小组通力合作

初期的活动课学生阅读的“选择性”不强,为了确保文学活动课的“有效性”,我们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我们将学生严格定位,有小组,有分工;小组内有任务,有竞争。规定每堂课学生要完成一定量的摘抄,后来发展到组内成员每次合作完成一个小读书报即可,读书报要在墙报粘贴,我们还出过几本读书心得合集,既是奖励,也是给学生示范如何有效读书。

二、教师有效“遥控”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课外阅读重导不重教,你别看语文教师活动课只有几分钟的“活儿”,但是老师其实并不轻松,“教是为了不教”,反言之我们的文学活动课“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提高阅读水平”。为此教师就得不断地动脑筋:初期选择书籍要因材施教,坐不住的孩子可以读点故事类的《小小说选刊》;语文基础好的可以读点“美文”;表现突出的可以自由阅读,包括把自己的书带到课堂上来读。文学活动课也不是一下了之,刚开始学生的摘抄我们可是要本本过目的,部分质量不佳的要本本“批改”,还要评优搞展览,激励的手段越多效果越明显,课内文学活动课的真正目的,首先是让孩子热爱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其次才是有效阅读,为写作做积累。

三、氛围需要营造

每学期一次的“读书节”,每周一次的“读书沙龙”讲座,每周一次的橱窗展览,有新书推介、名著导读、文学沙龙,这些材料的准备都理所当然成了教师的分内事。我们还花大气力办好校刊《晚饭花》――学生活动的大舞台。我们的课内文学活动课其实只是一个引子,它当然不能代替学生的课外阅读,它是架设学生课外阅读的桥梁。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我们准备在课内文学活动课的基础上开展“名著阅读交流与测试”的研究,外面流行“考级”,我们也来个名著阅读水平评级,我们准备设计“参考篇目”“必考科目”,既重视学生阅读的数量比赛,也讲究阅读深度的测试,有人说语文老师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这个镣铐就是应试,只有应试是不行的,没有应试是万万不行的。而跳舞就是我们要努力寻找一个应试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平衡点,尽管前途艰难,但我们仍然要“跳舞”。

(作者单位 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

上一篇:勤铸辉煌 第11期 下一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物理教学中的初步实践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