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要恢复阅读的本色

时间:2022-10-09 05:24:00

现代文阅读教学要恢复阅读的本色

现代文阅读考查一直是高考内容之一,虽然考查的篇章出自课外,但阅读能力则是来自于课内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利用好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文阅读考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一是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促成并达到这两个目的,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以情贯穿教学的始终

一位缺乏丰富情感的教师是搞不好语文教学的。不管何种体裁、题材的文章,教学时都需要教师付出情感。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么才能让情感的旗帜高高飘扬呢?

《我与地坛》是选录在高中教材中的一篇情感非常丰富细腻的散文。这篇课文没有生字词,不存在阅读障碍,高一的学生应该能够读懂。但是这个“懂”也只是建立在泛泛而读的层面上,对于史铁生残疾后的心理感受以及对母亲的挚爱之情,可能并无情感上的共鸣。如果从考试的角度讲,只要编几道和该文有关的习题也就过去了,但这样做可能就会消解掉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就会被弱化。基于这样的考虑,虽然课文较长,课时较紧,但我仍然在深情的亲情告白后放起了声情并茂的录音。学生们静静地趴在课桌上,聚精会神地听着,全都沉浸到那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中,有的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录音结束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要向史铁生的母亲献上崇高的敬意;有的说,家庭永远是受伤孩子的避风港,父母永远是孩子的保护神;还有的学生联系到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哽咽着回忆起那深情的一幕……讲完后,偌大的教室里鸦雀无声。学完这一课,学生读懂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产生共鸣。唤起他们爱的体验,在教学上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办法。从某种角度说,学生看书思考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切实抓好学生提问这个环节,我在讲授新课文前,总是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品味课文,并指导学生逐句逐段从层次结构、语法修辞、词句意思等方面去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在思考和研究中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从中挑选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分析。例如在教授《祝福》一课时,我没有立即讲解文本,也没有首先提供课文的相关背景,而是引导他们在品读完课文后,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提出疑难问题,共同讨论并征求答案。结果学生的提问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字词的,也有语段的,既有关于“我”的,也有关于鲁四老爷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有的稍显肤浅稚嫩,有的则触及到文章的深层含义。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学生们经过自己的思考而提出的问题,这种做法比“本文批判了封建礼教”的简单灌输要深刻得多,也有效得多。

三、以思维深化作为强有力的手段

我们知道,“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体。它外显为以听说读写为系统的语文技能或语文能力,而内隐为一种思维能力。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高低:概念模糊,用词就不够准确;思维缺乏条理性,说话就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缺乏严密性,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通顺,缺乏照应;思维方法片面,表现为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强词 夺理等等。因此,必须改变过于重视语言训练而忽视思维训练的短视做法。

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呢?首先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让学生的大脑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首席地位的权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搜集、占有、讲解和课文有关的内容。我曾经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上课,然后针对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听课的同学指正。为了上好课,学生们总是精心准备。这样的方式比单纯教师机械地讲解不知要好多少倍。其次,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搜求问题的答案,这也是一种锻炼思维的好方式。我在教授《过万重山漫想》时,就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问,他们提出了教参上根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比如有的问:作者在漫想中为什么要特别多次提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也有的学生问:“有多少个‘三峡’待穿过”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还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还有的甚至对课文的某些地方提出了质疑,“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句话似乎不完整,让人费解。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的机器已经运转,如果能经常性地开动脑筋,思维能力无疑将越来越强。

四、以讲解作精要点拔

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教师绝不能为了贯彻新理念而摒弃一些传统的好的教法。现代文虽然基本上不存在阅读方面的障碍,但有些地方还需要教师精讲细说,否则学生在“自悟”中很可能得不到要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我认为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了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以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适应当今语文学习的需要。

上一篇:多媒体课件教学,愿你一路走好 下一篇:浅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