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时间:2022-10-09 01:43:30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由于物理学科的概念抽象、规律复杂,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刚接触物理学的初中学生。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把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物理实验,对初中生学好物理学作用显著。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由一个知识点向相关知识进行思维扩展就是发散性思维。这可以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深学透。

例1.对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你能想到什么?

答:(1)运动的快慢和方向不变;(2)要么不受力,要么受平衡力;(3)时间越长路程越远,路程与时间成正比;(4)物体的动能不变。

例2.如图1,有两个粗细相同的玻璃管,内装同种液体,甲管倾斜,两管液面等高,则液体对管底产生的压强较大的是哪一个?

这一问题,同学们能够很容易地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得出液体对管底产生的压强相等的结论。但是,如果把题目改为:在此图中,如果两管内分别装的是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情况又如何?

这一问题的提出给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当深度h一定时,需要比较密度ρ,ρ又与质量m和体积V有关,即ρ=m/V。根据题意可比较出甲管中的液体密度较小,从而得出甲管中的液体对其底部产生的压强较小的结论。

二、把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解决物理问题总离不开数学知识,我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一些学生物理学得差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差。初中物理用到的主要数学知识有:(1)单位换算;(2)指数运算,特别是=a;(3)比例运算;(4)恒等变形;(5)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6)解方程组;(7)繁分式运算;(8)不等式;(9)图像与作图;(10)体积、面积公式;(11)控制变量等。控制变量在物理学中用得很多,如在“欧姆定律”一节内容中,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等。

由于物理学中的各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特定的符号,学生受数学表示方法的影响,应用起来不习惯,教师要多加引导。

三、做好物理实验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应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学边实验和小实验。演示实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实践表明,边学边实验深受学生欢迎,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学活动,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在学生实验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实验器材,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指导学生严格按使用规则和程序操作,做好实验记录,根据实验内容得出结论,促使学生手、眼、脑并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发现”规律,学到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验教学中,还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如在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时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为了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2)需要哪些实验器材?(3)怎样组成电路?画出实验电路图。(4)要记录哪些数据?(5)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通过这样边实验边思考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电功率、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理解。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绝不能搞“花架子”。任何教学形式都应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做到真实、朴实、扎实。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增效、提速、加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下一篇:在化学教学中渗透EPD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