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9 01:22:50

对话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要求“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与发现”。在这一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在学生、教师、作者、文本等所进行的多向交流中,构成开放性、生成性课堂,让学生在对话中体验感动、在对话中思索成长。在阅读中培养和获得“语感”,并逐步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文学、文化品位。

一、生成的魅力

预设,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学生已有得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知道“是什么”,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让自己先走进文本。

吃透文本才能精心预设,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首先与文本内容、人物、作者、编者对话的过程。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文本每一句话,尤其要关注和推究细节。

新课标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往往拥有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源,而他们往往也有自己不同于教师的独特的视角。所以教师应当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备课,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教学预设就会更具有针对性,课堂的空间也将会更加深广,教学效果也会更佳。

二、心灵的碰撞

1. 阅读前的创设情景。其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兴趣、蓄势铺垫,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落花生》的导入,我请几个同学到黑板写出自己的名字,再向大家介绍一下名字中的意义。在同学们基本都意识到了人物的姓名往往都带着寓意和内涵后,我亮出许地山的笔名“落华生”,请同学们猜猜它会有什么内涵。同学们依照自己的理解猜测,我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到文本中去找寻答案,借此大大拉进了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仔细阅读了文本后,学生们都体会到作者以此为名是预示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即“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 阅读中的创设情景。其目的类似于遇水搭桥、逢山开路,具有搭设阶梯、降低坡度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化、拓展。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一诗,作者借四个极富中国韵味的物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教学这首诗,这四个物象中所蕴含的中国元素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要让学生体会这四个意象中的中国元素,离不开老师在课堂中适时的创设情景。如对“海棠红”这一物象的理解,首先告诉他们,海棠是中国传统家居庭院中常见的花卉,也是文人墨客最爱的题材。这样很容易引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其次,将中国的旧版图与“海棠”叶比较,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作者站在宝岛台湾遥望祖国,面对“海棠”,自己却身在“海棠”之外――这样能使学生铭心刻骨的感受到这“沸血”是怎样的“血”,这由“乡愁”而引发的“烧痛”是怎样的一种“痛”,从而对“乡愁”这一情绪的体悟必然更真切、深刻。通过适时的创设情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内涵的更详细、全面的理解。

3. 阅读后的创设情景。在对文本的研读与学习之后创设情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云雀》的最后,我介绍了作者儒勒・米什莱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儒勒・米什莱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同时又是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还是散文家。写出《云雀》这样的经典之作,他是站在社会学、历史学的高度,用足了生物学的知识。作者生活在正处于路易十六统治下最动荡时期的法国,国人面临着最大的灾难和最严峻的考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扎实的知识结构,使作者能对云雀的“天性”、“生性”那么熟悉。他高度赞誉云雀在灾祸动荡的生活中,并没有变得僵硬无情,而仍然是那么快活善良合群,满怀信心的精神。1874年作者逝世,而1875年,法国实现了共和,制定了第一部宪法,从此法国才走向安定繁荣。补充这些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作者是要借云雀的这一形象鼓励法国的同胞们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

三、架构的艺术

1. 以文章题目为切入口。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直接进入文本的方法。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采用了以题目为切入口。让同学们找出题目中修饰湖的词语,学生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消逝的”和“仙”两个词;再让同学们阅读文本,用文本中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个湖是何等的“仙”,文本中描写历史上罗布泊的优美的语言被同学们一一找出,细细地品味;然后请同学们围绕“消逝”,在文本中找寻依据。精心品味精彩的语言并与之前的描写进行对比。

2. 以关键词为切入口。《口技》是新老教材都采用的传统篇目,突显了它的文学价值。一个“善”字是全篇的文眼,教学中紧紧抓住“善”字作为突破口,围绕简单的道具、复杂繁多的声响及在座众宾客的反应三个平面,由点及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就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表现表演者高超的技艺的主旨和写作特色。

3. 以中心句为切入口。《晋祠》一文介绍了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的特点,称赞它是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中第一节便直接揭示了晋祠著名的原由:“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围绕这句话请学生们在文本中去领略那以巍巍的山、古老苍劲的树及多、清、静、柔的水为代表的自然风景的美丽与独特,以及以古建筑中的三绝、各具情趣的建筑群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小品为代表的历史文物的悠久与绵长,进而体会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内心的声音

诚如《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所言,课文阅读的重要价值追求是:“能在提高语言感受力的基础上,学习、内化典范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也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文本是读者、文本、作者融合的过程,走出文本就是吸取文本精华为我所用的过程。走进文本的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到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理解、鉴别和赏析,使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语言的品味鉴赏为载体,达到新课标的“三维”融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如果能引导学生仔仔细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所以,走进文本,就要让学生在品读语言上下深工夫。

总之,只有对文本语言的精雕细琢之处细细体味,才能真正的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及匠心,才能逐步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善恶、逐步完善人格。

上一篇:浅谈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变化及形成原因 下一篇:借助历史认识 强化古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