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建构

时间:2022-10-09 12:26:55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建构

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追求.我们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思维激荡思维,思想冲撞思想,方法启迪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肯学、想学、会学.在课堂上都身动、心动、神动. 那么撬动高效课堂教学的“支点”是什么? 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项科学研究的结论.

不同教学方式学生对应的平均掌握率:

教学方式 掌握率

教师讲授 5%

学生阅读 10%

视听并用 20%

老师演示 30%

学生讨论 50%

学生实践 70%

学生教别人 95%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怎样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呢? 下面谈一下我区物理课堂成功的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1 课前让学生有备而来,变被动接受为积极参与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地强化了“集体备课”这种校本教研形式,切实提高了教师课前预设的质量.但对学生的“学前准备”不够重视,学生在课前做的准备较少,从“零”进入课堂,这就使学生完全被动的听课,没有重点的听课,也就很难使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比如我们开会想讨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提前告诉大家准备,那么在会上发言时每个人都会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吸取自己没想到的,同时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质疑.这样可以使我们讨论的问题在每个 遇会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要想使课堂教学高效,就要让学生做好“学前准备”,做到有备而来,变被动接受为积极参与.

那么怎样做好学前准备呢?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预习要求不明确,基本形同虚设.所以我们应该编制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的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航——引导学生逐步独立地学会课本上的知识.例如,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一节的部分学案.

压强学案

一、压力

1.观察上面的三幅图片,分析这三个力方向和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思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三个力的方向都和物体的接触面积______,物理上将这类力定义为压力:结合课本,你认为压力应该定义为:______.

2.大家再看看,压力的作用点是否都作用在受压物体的表面呢?

3.观察上面的三幅图,那个力和重力很相似,它是不是重力呢?

思考:不同点:重力的作用点在_______上,这个力的作用点在________.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而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

相同点:①这两力的方向_______.②当物体自然放置(水平放置桌面,只受重力和支持力)在水平地面上时,压力和重力的大小也是一样的.

二、压力的作用效果

1.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两个活动,体会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看看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用图3中的方法挤压气球,当右侧的食指施加的压力变大时,气球的形变 (选填“变大”或“不变”),说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_____有关.

将铅笔的一端削尖,用图四的方法挤压铅笔,两边的手指感觉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______有关.

2. 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的,需要实验验证:

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器材有:

器材:海绵 一瓶矿泉水 砝码 钉桌

请你设计方案.

实验设计方案1: 器材:一瓶矿泉水和海绵

实验步骤:①分别将矿泉水正放和倒放在海绵上,正放时海绵形变_______(选填“大”或“小”).倒放时海绵形变 (选填“大”或“小”).

结论:所以说明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力的效果越________(选填“明显”或“不明显”).

②正放在气球上的矿泉水倒掉一部分水后与倒掉水前相比较海绵的形变_______(选填“大”或“小”)说明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力的效果越_______.

实验设计方案2:器材:钉桌 砝码 海绵

步骤:分别按图3、图4位置作实验,观察现象.

结论:_______

分别按图4、图5位置作实验,观察现象.

结论:______

3.结论:①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效果越_______;

②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效果越______.

通过这部分的学案可以看出,学案中问题的设置切口较小,便于学生回答.同时思考的过程能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物理的概念,理解物理规律.在这样的学案问题引导下,提高了学生自学的有效性.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建构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陶行之先生一直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即教学生学”.可见,成功的教学一定是围绕学生的学展开的.

2 课中让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为有了学案的引导自学,所以我们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应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如果通过交流发现学生自学很懂时,我们就进入第二个问题的学习.要是学生看法不一致,我们应该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再讲述.例如:《压强》一节压力概念建立部分的教学就可以如下:

教师:一、观察上面的三幅图片,分析这三个力方向和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交流……

教师:物理上将这类力定义为压力:结合课本,你认为压力定义应该为?

学生交流……

教师:大家再看看,压力的作用点是否都作用在受压物体的表面呢

学生交流……

教师:观察上面的三幅图,那个力和重力很相似,它是不是重力呢?

学生交流……

通过上面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只是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是学生自学的源动力.如果课堂上的问题都让学生先讲,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展示欲”,课前必然要认真完成学案提出的自学任务,这样就充分的利用和延伸了学生“展示欲”的心理本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课中教师“精讲点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课堂上教师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认真倾听同学们在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准确把握学生存在的疑惑.然后“一语中的”的讲到“点子”上.例如,在《力与运动》的关系一节课堂教学时,学生会认为推不动物体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此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指点谜津.

教师:“推不动”说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这样的状态推力能小于摩擦力吗?

学生思考引起思维冲突.

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及精讲,帮助学生解决了思维的困惑.一般情况下在课堂上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教师应该进行讲解.1.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对某些知识不能理解时;2.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3.出现教师预设外的生成性问题时.

这样的课堂,这种适时、适度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益,将更多的学习时间交给学生 ,将更多的思考机会留给学生.将更多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所以,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决定着我们的物理课堂是否高效.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是靠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我们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高效.

上一篇:充分挖掘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育功能 下一篇:初中科学试卷讲评课的低效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