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劳力变动与农村经济的相关性透析

时间:2022-10-09 11:09:44

乡村劳力变动与农村经济的相关性透析

2010年末,安徽省总人口682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有527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1%,农村人口中的乡村从业人数为3077万人,除去进入城市就业的约600万农民工,滞留在农村内部的劳动力多达1600万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5919元,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5285元,是全国水平的89%。这些剩余劳动力如果不从农村内部转移出去,农民收入很难提高。2010年安徽省生产总值12359.33亿元,一产的贡献率仅为4.22%。耕地总面积为4181.29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92亩,而全国的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38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人多地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高,安徽农村面临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劳动力亟需转移。

安徽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一)分析指标与有关数据的选定为体现安徽省经济发展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本文选取了农业农林牧渔总产值来反映农村经济运行实力,选取人均粮食产量来反映农业发展潜力,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来反映农民生活水平,选取农机总动力来反映农业科技水平,选取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来反映农业支出。本文利用《安徽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以1999-2010年为样本期,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采用陆学艺的计算方法,即城镇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得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减去农业就业人数得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二者之和就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总量。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整理出1999-2010年农村劳动转移数量用SPSS17.0进行分析,选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利用双尾检验(2-tailed)对农村流动劳动力总数量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指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三)相关性分析由表3看出,安徽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性达到0.943,呈密切正相关。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的收入有正向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和人均农林牧渔产值的相关系数为0.944,也呈高度的正相关。农林牧渔产值反映了农村总体的经济水平,与农村流动劳动力的高度相关性说明了农村流动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总体的经济发展。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农机总动力、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2、0.981、0.967,呈密切相关。与粮食产量的高度相关可以体现,虽然农村劳动力流动可能产生人力资源短缺、农业劳动力素质和对农业劳动投入的降低等负面影响,但是没有影响到农业生产。这种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这从流动劳动力与农机总动力及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高度相关中可以看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促进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增加促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来节省劳动时间。另外,农民从事非农就业的收入使得农民可以有选择的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

安徽省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建议

从2010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来看,安徽省人口总数为6827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2010年的43.7%,平均每年保持在1.64%增速。但2010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与全国的城镇化平均水平相比要低3.9%,远低于东部地区发达城市。因此,目前安徽省还要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促进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大培育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只有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程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要根据安徽省各地的现实状况及产业需要培养专业的应用型劳动力人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培训力度。一方面企业单位对雇佣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组织培训,各地方根据农民的就业实际需要定期为外出务工的农民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深化制度改革,健全劳动力的社会保障一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隔绝,使得进城务工农民的医疗、住房、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子女教育等公民社会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这种制度上的差异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此,要放开农村户口转移的限制,对于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差异应予以剔除,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实现户籍制度城乡一体。二是要促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允许农民将土地使用权合法转让,防止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撂荒现象的出现,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同工同酬”的工薪制度,保障农民的收入水平;健全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度,用人单位要为农民工提供劳动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劳动安全教育,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合理有效的转移,关系到农民收入能否提高、农民素质能否提升、现代化能否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能否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效转移需要社会给予扶持、政府加以引导,也需要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转移途径。

作者:朱虹 张士云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上一篇:中小学校内标准化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谷氨酰胺对养殖密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