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翻译“忠实”之探讨

时间:2022-10-09 09:02:09

林语堂翻译“忠实”之探讨

【摘要】综观当今翻译界,对林语堂翻译认同尚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力度,其作品被排除在严格意义上的翻译之外,因而很少有人将其作为翻译作品进行研究和评价,人们质疑其忠实和对等价值,质疑其是否存在东方主义倾向。文章试图从林语堂的翻译观来探讨其“忠实”与否。林语堂先生明确提出了其翻译的“忠实、通顺、美”原则,进一步阐释了这几个标准内涵,强调了忠实是必须的,为通顺而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群体的语言习惯是翻译的内在要求,而并非夸大化地东方主义。

【关键词】林语堂;忠实;东方主义;爱国性;翻译观

中图分类号:H31

一、引言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是我国文学和翻译史上杰出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林语堂一生著译颇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英文作品是属于创作翻译一体化的“文化变译”作品,即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介绍和编译。按传统的以“忠实”和“对等”为核心概念的翻译观,这些作品都被排除在严格意义上的翻译之外,因而很少有人将其作为翻译作品进行研究和评价。(卞建华,2005)“忠实”是翻译界自古以来一直争论的热点问题,对于“忠实”与“非忠实”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如果说字对字译就是忠实,句译就是不忠实,那如今的翻译家和翻译工作者都会大声反对这种说法。

林语堂为何被认为“不忠实”,很多学者持不同的说法。王少娣(2009)称林语堂的译文体现了其典型的“东方主义”倾向,“东方主义”是西方世界自有殖民活动以来对待东方世界的一种机制,即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姜智慧也提到林语堂在选择翻译策略的权衡中也体现了其自我东方主义的特征(姜智慧,2012: 70)。林语堂在一个敌强我弱的战乱年代下充满爱国激情的翻译作品似乎被当下很多学者肤浅地视为软弱和亲西方,但事实并非如此,它的翻译观明确地表明了自身对翻译“忠实”的深刻理解。

二、林语堂“忠实”的翻译观

林语堂坚持的是翻译美学理论,在其理论中,他明确提出了翻译的三重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他还分多个层次详尽地阐明了这些标准的定义。

“忠实的第一结论就是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成的语意。

忠实的第二义,就是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译文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字神’是什么?就是一字之逻辑意义意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凡字必有神采(即‘传神达意’‘神’字之义即西文所谓feeling-tone)”语言之用处实不只所以表示意象,亦所以互通情感;不但只求一意之明达,亦必求使读者有动于中。诗与散文之别,则诗人能运用语言文字之直接的传感力,使于意义之外,读者能得种之暗示,受一种之冲动。

论忠实的第三义,就是绝对忠实之不可能。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的忠实之谓,非绝对的忠实之谓。字译之徒,以为若字字译出可达到一百分的忠实。其实一百分的忠实,只是一种梦想。翻译者能达七八成或八九成之忠实,已为人事上可能之极端。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王秉钦,2009:197-198)。

“通顺,即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译者一方面对原著负责任,然既为本国人译出,当然亦有对本国读者之责,此则翻译与著述相同之点。”(王秉钦,2009:198)

在此,林语堂首先强调了译者要在对原著负责的基础上,注意对本国读者负责任,即要说通顺的中国话,即不忘本。他强调译者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译文一定要是地道的中国话,而不能太守西洋心理。译文切不能“洋腔”十足,他提出“欧化的大部分工作在词汇,若语法乃极不易欧化,而且不能句句皆欧化也”(陈荣东,2001)。林先生既曾如此明显坚定表现自己的爱国立场和坚定的传播文化的信心,又怎会有时下“东方主义文化”之说风云四起,实在是令人深为林先生愤懑。针对忠实的通顺,林先生还认为中国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如果让人看了觉得别扭,令人费解,又怎么能达到使人获得艺术享受的效果呢?反之,亦如此,如果将中文英译,自然也需要遵循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免令人费解,而这样的译文,只有像林语堂这样精通两国语言的文学大师才能做得(陈荣东,1999)。

忠实与通顺的结合,自然使林语堂的译文不失对原文的忠诚,也符合了目的语受用者的语言思维习惯,这是正确而地道的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林语堂也努力做到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兼容以及编译创的会通,进而以整个生命去诠释和传播中国智慧,会通中西文化,建构多元文化(冯智强,2012)。由此看来,林语堂并没有什么“东方主义倾向”,只是因处于哪个时代,被冠上了政治的外衣,而被误认为如此,假若当下翻译,追求翻译目的语符合目的语群体的口味的也大有人在;同时,他的译文也不是有失“忠实”,而是追求对译文高质量的一份执着。

三、结语

综观全文可见,对林语堂这位文学家和翻译家,很多人存在一定的误读和误解,认为其过于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而变成了着实赋有东方主义倾向的人,其译文也因此而变得不忠实,不对等,不为翻译界所重视。然而,通过文章我们发现林语堂是个真正“忠实”的翻译家,真正“忠实”的爱国者,为纠正西方当时对中国的误读,改变当时中西方单向交流,加强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卞建华.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J].上海翻译,2005(1).

[2]陈荣东.“地道的译文”――文学翻译艺术派的追求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1).

[3]陈荣东.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论翻译》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J].翻译评论,2001.

[4]冯智强.“译可译,非常译”――跨文化传播视阈下林语堂编译活动的当代价值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

上一篇:优势视角下大学生社工介入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 下一篇: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化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