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的读书艺术

时间:2022-07-12 01:47:49

论林语堂的读书艺术

摘要: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古以来,读书一直被人们视为一件既重要又神圣的使命。反观我们今天的社会,读书的本旨和韵味正在慢慢地消失。因此,重新找回读书的真味十分必要。林语堂先生用自身的经验向现代人阐述了读书艺术的精髓,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读书的本意和乐趣,并获得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这些宝贵的读书艺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能给予我们思考与启发,引领我们在读书这条路上不要迷失方向。

关键词:读书艺术;乐趣;读书方法

一、读书的本旨

林语堂先生认为,读书是一种人与书的关系,兴味到时,拿起一本书来就读即读书的本旨,也就是说兴趣是读书的源泉和动力,看书的兴致来了便随手拿起书来读。因此读书是不可勉强的,人是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每一个人所喜好的书籍也肯定不一样,书是被动的客体,供他人选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读书,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尽情地自由地享受读书的乐趣,这也实为一种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过程只有乐,没有苦。现代的中小学生总抱怨读书累,读书苦,极少数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小学生的读书范围本来非常广泛,像童话故事、科普知识、寓言故事等等,但是除读书外,小学生们还要去参加各种辅导班,补习班,做各种课外练习,这样既增加了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压缩了他们宝贵的读书时间。久而久之,小学生们的读书兴趣和热情也逐渐消退,等到他们上了初中、高中,各种学科压力如排山倒海之势向他们涌来,他们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诵读经典作品,甚至有些排斥读书。诚然,我们的学生从小自己就能读书,也会读书,他们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之疯狂,为之痴迷,这种读书的热情才是读书本旨的体现。

二、读书的气味

一道菜有其纯正的味道,读书也蕴含着自身独特的气味。读书不仅是人与书的联系,也是人与人的联系,与人读书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林语堂先生深信读书的气味需要依靠学风的作用,学即学问,风即风气,在好的学风的熏染下,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与谈学一定能有所收获,能感受读书的真味。

学风不好,读书的气氛难以养成,现如今许多学校都十分重视学风建设,都在努力地整顿学风,提高办学水平。各大名校整顿学风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包括教师治学、学生学习、考试制度、校纪整饬等方面的内容,用以改善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让全校师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心治学求学。不过大部分学校都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关于读书方面的。许多学生在学问上没有明显的进步,读书也觉得索然无味,可以说是读书未入门路,学问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学问之事决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读书风气的熏陶和感染。试想一下,在优美的校园里,处处沐浴着讲学之风,人人都专心于读书,到处都充满着书香气息,置身于如此风气的校园里,你必将有所收获。

三、最理想的读书方法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就,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很大的关联。读书是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取决于怎样读,因此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有利于提高读书的效率。林语堂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治学经验,提出了几种最理想的读书方法,其中有三种值得深入研究和参考。

1、凡好书都值得重读

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所喜欢的书自然也不同,对什么是好书的标准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依照个人的喜好去选择好书来读。好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与之相逢就是一种缘分。品读好书就如品茶,时间久了,便能品出书中的语言之味。语言有味,做出的文章亦必有味,读自己喜欢的好书,才能读出味来,增长学问。有的人花大量的精力去读书,却读不出味,就是因为没有读到好书,而且读书的方法也不对,如果坚持这样读,学问上就很难有进步。

对于自己中意的好书,还需要反复地读,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时候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不同时间能读出不同的味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见解和学问也在不断地变化,对同一本书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重读好书,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何乐而不为?

2、找到文学上的“情人”

读者与作者关系密切。作者在某些观点上与读者的意见一致,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共鸣,那么读者就会被作者的作品吸引、感染,甚至对作者产生特殊的情感。作者也就成了读者文学上的“情人”。这位“情人”的思想与气质必定与你相似,你们情投意合,能够碰撞出心灵的火花。所以,凡是读书定要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可以作为你的老师,成为你文学上的“情人”。如果找不到情人,你会漫无目的的读,所读的必定不能触及你灵魂深处,自然不会有心得。

至于怎样找到你文学上的“情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遇到自己中意的“情人”,以他为榜样,努力向他靠近,甚至超越他。当你找到你的“情人”的时候,便知道读书不是一件苦事。读书需要坚持不懈,但绝不是视读书为苦事,去寻觅一位“情人”,与你一起徜徉在读书的乐趣中。

3、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当我们寻到文学上的“情人”时,我们可以欣赏他、学习他,从他那里获得学问思想,但是我们必须敢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开拓创新。所谓读书须有胆识告诉我们应该多读好书,并且能说出好的理由来,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脚踏实地地去做学问,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除此之外,读书还须有眼光,能用拥有智慧的双眼去发现书中的亮点,并联系实际生活,在现实中感悟书中蕴含的道理,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积累、多巩固。

有人读不好书,会找很多理由,比如天气寒冷、板凳太硬、光线太暗、噪音太大等等。这些都是读书缺少毅力,难以持之以恒的表现。会读书的人只有兴味到来,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不受外界影响。读书贵在坚持,有些书读不懂,等过几年再读,肯定会有进步。胆识、眼光和毅力三者缺一不可。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如此读书,处处有真知灼见,这样才能不落入俗套,满口滥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参考文献:

[1]刘炎生.林语堂评传[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5

[2]万.林语堂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3

[3]林语堂.林语堂散文精品[M].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4.3

上一篇:电子商务中关系强度与顾客消费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合理应用多媒体进行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