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创作乐

时间:2022-04-11 01:07:10

论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创作乐

摘 要:林语堂是一个学贯中西颇具个性的文化智者。他的散文创作相当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社会批评类;(2)文化批判类;(3)生活感悟类。林语堂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风格。这三种创作风格的相互作用,使得林语堂的散文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也使得林语堂成为一个独具风格的作家。

关键词:林语堂 散文 思想形成 思想内容 文体风格

林语堂被公认为是“幽默大师”和“20世纪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林语堂思想性格的形成

林语堂说:“我生在福建南部沿海山区之龙溪县坂仔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1]1985年林语堂出生在美丽的福建龙溪坂仔村的一个牧师家庭,船夫讲述的感人的故事,远处幽怨悦耳的箫声,一切都在无声无息地浸染着林语堂,使林语堂的性格倾向田园,偏于浪漫,喜好自由,讲求闲适。林语堂受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其宗教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基督教成为了他宗教文化观念的核心。因为林语堂父亲信仰基督教,受父亲的影响,全家都信仰基督教。家人经常轮流诵读《圣经》、做祷告等,家里基督教的氛围特别浓厚,这在他晚年写的《八十自叙》一书中有提到。

林语堂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基本都是接受的西方文化教育,如在国内读的是教会学校,留学去的美国、法国。因为长期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林语堂的文化意识里受到了中西方两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并且两者不断融合。林语堂提倡散文写作风格应该具有性灵、闲适、幽默的因素,但其作品字里行间时常流露出纵意而谈、即兴而作的个性。

这就是林语堂,一个融汇中西文化,一个虔诚的信奉基督教,一个倾向田园、偏于浪漫、喜好自由、讲求闲适的文化人与作家。

二、林语堂散文的文体类型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不仅数量多,风格也多样,文体类型也很丰富,各个时期都有佳作问世。通过阅读林语堂各个时期的散文作品,大致总结出了以下三种不同文体类型:

(一)社会批评类

社会批评类作品主要是指林语堂时刻关注民生、关注社会苍生、对丑恶现实社会进行讥讽批判的一系列散文作品,这类散文作品大多写于“语丝”时期。例如《读书救国谬论一束》一文,是一篇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散文。林语堂将文中的遗老遗少视为一群“疯子”,因为他们鼓吹“勿谈政治,读书救国”,讽刺那些思想封建、老顽固的读书人。《祝土匪》一文,在写作技巧上方法得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大量运用反语,讽刺那些所谓的学者。

林语堂不仅能很好地运用讽刺和反语,幽默的语言也在文章中经常出现。比如《粘指民族》一文,写“染指,中饱,分羹,私肥……”[2]文章的妙处在于故意混淆“染指性”这一概念,没有从学术的角度对它进行正确的介绍,而是用一种看似正确的科学的解释,实则是运用了反语证明。看似认真的态度,其实是为了突出幽默和讽刺效果,使讽刺与幽默结合,语言幽默生动形象。

在林语堂眼里,奴性、奸猾、保守和容忍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存在的根本痼疾,这些国民性的痼疾是必须进行抵制和大力批判的,必须改变国民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抵制文化专制。

(二)文化批判类

对待各国文化,林语堂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因为对中西方文化的谙熟,自己又有独特而深刻的体悟,所以在写作中,涉及中西文化时,会时不时地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例如《论幽默》一文中,林语堂写到了中西方人的平时生活状态。在对比中发现,中国人是不懂幽默的,而西方人谙熟幽默,最后揭示出幽默的重要性,告诉中国国民“幽默”对生活、对文学、对心灵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林语堂散文创作最具特色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例如《中国文化之精神》就是1932年春在牛津大学和平会的一篇演讲稿,在文中林语堂诙谐幽默地向英国人讲述了中国民族的优劣之点,让他们在轻松的状态下真正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因为对西方文化的谙熟,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林语堂总能理解并清楚地知道西方读者的需求,所以能给他们准确的翻译和地道的解释。

(三)生活感悟类

林语堂是一位热爱生活、情感丰富的作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乐趣,调解自己的身心,抒发个人情感,这类文章在他的散文中占很大比重。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人的本能天赋即向往悠闲。《秋天的况味》以秋景写人情,以秋天古意磅礴的气象衬托人生之秋“成熟”的快乐,显得朴素宜人。

林语堂认为写文章必须有性灵的倡导,对于生活美感的挖掘,就是把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寄托于写作、寄托于文字。而这样就必须做到 “真”、“诚”二字,因为只有做到真实的自己、写下真实的话语、抒发真实的情感,才能有真实的体悟,写出真实的文章。无论哪类文章都要平等交流,都要有人情味,不要有道学气之类的歪风邪气。

林语堂就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所以他写的文章总是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总给人很亲切的感觉,很自然朴实但却很有格调。从古到今,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人们习惯了安宁、稳定、没有战乱的生活,所以多数文人都追求在稳定的生活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世人和谐相处,在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和自然融合,调试自己的内心,获得身心的真正安定。

三、闲适、幽默和独抒性灵的文体风格

林语堂学贯中西,他的散文不仅借鉴了外国娓语式散文和中国明清之际“性灵”作品的长处,而且也加上了他本人的天赋气质,让其作品散发着主闲适、通性灵、富幽默的艺术魅力。

(一)闲适

林语堂所说的“闲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内容上的闲情雅趣,二是指形式上的闲淡文体。这是他根据中西文化融合得出的认识和总结。

林语堂所提倡的“闲适”是针对人生和人情说的。在日常生活中,沈从文追求生活的闲适和心灵的自由,他认为这是任何人任何理由都不能剥夺的。他认为在做文章的过程中,首先在选材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细微地观察体悟生活,写一些比较有闲情雅趣的内容,符合自己的内心,使心灵得到净化,也使读者感到轻松和慰藉。而在文体的选择上,也不能太拘泥于形式,可以任意而谈,有自己的见解和对生活的独特领悟。这不仅有利于自己内心的安宁,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在鲁迅翻译的日本学者的《思想・山水・人物》中有一段关于闲谈重要性的阐述,大致是说闲谈对社会和个人都很重要,尊重闲谈,才能走在文化发达的路上。林语堂很好地将“闲适”笔调运用到作品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在、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情致,这就是林语堂毕生都在追求的“闲谈体”。

上一篇: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影视剧字幕外译原则探析 下一篇:“实用主义”视角下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