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效培养途径研究

时间:2022-10-09 09:00:57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效培养途径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能力培养现状,以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为主线,构建适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能力培养体系,将体系中教师培养模式、内容、参与人员等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一、研究背景

提出: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根据教育部的统计,高等学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为520130人,占总人数的48.3%。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很多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教学实践经验,没有参与过工程实践项目、企业经营管理项目和教学实践训练。在课堂上很难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教育知识,教学能力普遍较弱。

二、理论研究

职业生涯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由著名管理学家诺斯维尔(1965)提出。他认为,职业生涯设计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和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学者连榕、孟迎芳(2010)提出了教师职业发展三阶段论,即新手型教师、熟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学者傅道春(2012)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将教师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职前成长阶段、进入教育工作领域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退缩阶段。

综上所述,国内外多数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均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关注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将其理论运用到教师能力培养工作中的实证研究更是稀缺。

三、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构建高职青年教师能力培养体系

本研究深入研究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从职前、职中期、发展期三个阶段探索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改革思路,将体系中教师培养模式、内容、参与人员、评价方式等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构建适用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培养工作根据青年教师的学识水平、从教经历,分阶段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使教师培养渐进式发展。

(一)构建思路

明确青年教师培养与发展根本目标;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确定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与方式;转变青年教师培养的工作重心,在进行基本教学能力和学历进修的同时,着力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1.教师培养与人才遴选相结合,对有潜质青年教师给予关注与支持;2.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根据青年教师需求,加强跨学科交叉知识培训,培养相关专业能力;3.校内培养与校外进修相结合,拓宽选送青年教师对外合作交流渠道,提高合作交流层次,提升青年教师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充实专业带头人后备力量。

(二)完善高职青年教师分阶段培养体系

基于职业生涯理论的高职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包含职前教育、入职教育、青年教师发展培养、专家型青年教师培养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职前教育: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基础理论培训及岗前培训等形式,加强职前青年教师对职业的认知。

第二阶段入职教育:青年新教师见习期间,学院通过青年新教师“一带一”培养工程,为青年新教师指定相关专业导师负责新教师工作前五年的指导与培养,帮助青年教师尽早熟悉高职专业教学,明确其发展目标及生涯规划定位,培养应以提高其教学能力水平为目标,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工作的基本规范,以顺利通过见习期满考核。

第三阶段在职发展阶段培养:在职培养根据青年教师的生涯发展规律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转正至30岁前,第二个阶段是30岁至40岁。根据不同阶段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和培训重点。

1.高职院校30岁之前青年教师培养。这一时期的青年教师刚刚经过入职培训,其教学能力相对较为薄弱,难以适应高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教学基本能力培训主要包括教学基本规范、课堂教学组织与讲授、实践教学(实验、实习、设计)组织与指导、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与运用等内容,由学校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和培训流程。

2.高职院校30-40岁青年教师。针对此年龄段教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帮助青年教师突破现状,尽快走出职业发展的高原状态,逐步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并且创造条件,及时选拔、重点培养在教学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教师,使之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

第四阶段专家型青年教师培养:培养对象倾向于35-45岁青年教师。通过专业带头人后备人才、专业骨干出国研究计划,评选“三三三”人才等方式,拓宽选送青年教师海外合作交流渠道,提高合作交流层次,培养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竞争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壮大专业带头人后备力量。

基于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四个阶段培养组合实施,进一步凸显了青年教师能力培养的层次性、系统性和目标导向性,由此建立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衔接有序,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与支持体系。

各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瞄准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有计划、有层次、分步骤推进工作,积极探索建立更为有效的教师能力培养体系。

上一篇:中国现代诗歌赏析之《断章》 下一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