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

时间:2022-10-09 07:56:11

让语文教学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

【摘 要】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讲的内容,在语文课中,其核心就是思想情感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利用语文教学的阵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的教育,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让语文教学永远地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具有健全的心理和道德高洁的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好课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我们不可推卸、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课本中的很多经典课文,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健康教育的范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从而慢慢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形成产生积极作用。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很好地加以运用,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与地坛》一文中,作家史铁生由于失去了双腿,心里特别苦闷,不理解母亲,死亡的想法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最终作者还是选择了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成为了生活的强者。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直接启发学生思考: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尚能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我们四肢健全的青年学生们,为什么不能做生活的强者?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这样学生就直接接受了如何战胜困难和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

二、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文能够反映学生的认识能力、心理活动等,同时,教师通过批改,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尤为重要。我曾经以地震灾区为题,布置了一篇作文《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鼓励学生献出爱心,在信中,许多学生言辞恳切,表达了对贫困地区孩子的同情和帮助,使学生深受感动。不自觉中,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高尚品格。

众所周知,高中生浪费、攀比现象较严重。有的同学抱着“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的观点,针对这些不良心理倾向,我布置了《同学之间可以攀比吗》《我看中学生使用手机》等几篇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追求真善美,认识假恶丑的健康心理认识。

三、利用多媒体,观看精彩视频,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心理的洗礼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的渗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艺、本领,更在于激励、鼓舞与唤醒。”这些总结起来,讲的就是“先学会做人,再学习文化知识”,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拥有健康情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重要体现与标志。所以,我就经常利用语文课堂,观看精彩视频,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的洗礼。

通过大量优秀精彩视频的观看,激发了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让他们认识到了人世间更崇高、更远大、更震撼人心的情感的力量。日积月累,学生一定会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四、以身边真实的案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案例:我县公安局召开过公开处理大会,依法对30名犯罪嫌疑人进行公开处理。30名犯罪嫌疑人分别涉及杀人、抢盗、、打架斗殴等恶劣行径,给余庆人民的安宁和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会后,30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局武装押送回监所,沿途数千群众驻足观看,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

我校组织全体学生参加了公处大会,当同学们看到和自己同龄甚至比自己小的少年作恶犯罪,都抱憾唏嘘不已,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此情此景,他们所受到的教训警戒岂不比我们平时苍白的说教好上成百上千倍?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蕴含着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思想。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唯其如此,才可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具有健康心理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唯其如此,才会获得理想的教育成绩,进而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

上一篇: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下一篇:如何辅导潜能生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