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

时间:2022-10-09 07:19:33

让语文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是活泼的,形式多样的。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增强了。

一、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优化教学内容

语文是母语,母语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们每时每刻都处于“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的环境之中。如果我们还是习惯于过去的教学模式:一本教科书,从字音到字形,字义到文学常识,课文层次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那么我们的学生哪有学习的激情?况且,如此紧扣教材的教学,岂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活生生的语文给教死了!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特别要求“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那就是必须紧扣教材,让它联系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材上的文章走进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例如,我在教《繁星》时就布置学生观察星空,了解有关星星的有关知识;讲授《社戏》时则要求学生搜集资料,谈谈我们当地的民间习俗;讲《往事依依》时则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金色童年;在讲解《三峡》一文时,则要求学生搜集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开个新闻会。这样让教材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求知欲强烈,语文课堂很快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二、 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中我发现过去的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大讲特讲,唾沫横飞,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根本没有读和思考的时间。其实教师讲的许多内容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加以解决。新课改时,我尝试了“整体感知――感悟品味――质疑讨论――课堂延伸”这一教学新模式,效果颇佳。整体感知,即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和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等;感悟品味,即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艺术手法等等;质疑讨论,即先找出具有新奇性、发展性的问题,然后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加以解决;课堂延伸,即紧扣教材,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章,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从立意构思、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各个角度引导学生仿写,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例如我教《繁星》一文时,首先要求整体感知,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巴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察繁星时的不同感受);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哪一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有这样的印象?)品味感悟;第三步是质疑讨论,在品味感悟中学生肯定会出现疑问,其实质疑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生生合作),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师生合作),然后大家共同分析总结;最后一步是课堂延伸,我紧扣《繁星》一文,联系实际布置了两个任务:(1)面对繁星满天,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出来;(2)收集有关星空的天文知识,出一期黑板报。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能自觉参与自我探究,合作学习,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能不活跃吗?学习效率能不高吗?

三、 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传统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了一个标准的答案,然后围绕答案向学生提问,学生的答案也必须标准,否则一概否定。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大多不是学生自主思考得到的,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愿意听吗?结果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则机械地记笔记,整个语文课死气沉沉!其实语文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懂得语文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相交流的过程,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不同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同一篇文章同一个问题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见解。我在课堂上常常告诉同学“语文的答案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只要只要符合语境、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教授《幼时记趣》一文时,同学对“见藐小微物”一句中“见”一词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同学认为是“看见”,有的同学认为是“对于”,其实这两种理解放到句子中都能讲得通,所以我告诉同学们这两种理解都是对的。再如《背影》一文,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表现了父子深情。那么,文中的其他一些情节,如“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亲自送儿子到车站”“忙着照看行李”“与脚夫讲价钱”“拣定座位”“嘱托茶房”“父亲老境颓唐”等情节的交代记叙,是否多余呢?是否会详略不当呢?当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因为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同,结果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课堂上大家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为了说服别人,学生不由自主地潜心钻研课文,积极动脑寻找强有力的证据,课堂气氛顿时紧张活跃起来。在争论的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归纳,很快,学生综合彼此的答案,对这个问题有了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有时即使学生的答案错了,我也会肯定他们积极动脑的勇气,并指出其思考的不足之处,引导他(她)往正确的方向上努力。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肯定学生,学生的思考才会越来越周全,表达越来越准确;既然是自己努力思考的结果,学生当然学得灵活,掌握得牢固。

四、 采取多种形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1到图书馆上语文课。过去学生一味地埋在茫茫题海之中,根本没有时间去品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没有足够的信息积累,导致语文阅读能力下降,语言贫乏。本学期,我每个星期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去阅读中外名著,我要求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水浒传》、《朝花夕拾》等等,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等,并在每节课前五分钟举办“我与名著”的演讲活动,学生个个参与,所以看书、备稿都非常认真。

2 到电脑室上语文课。运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语文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课前就通过多媒体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帮助理解文章,另一方面,我自己也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色彩缤纷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原来单调乏味的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同样吸引了学生。

3 到工厂、商店、农村去上语文课。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习语文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从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同时积累写作的素材。本学期我们开设了“银杏”这一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到农村去了解银杏的生长过程,到工厂去了解银杏晶的加工技术,到商场去了解银杏的销售情况和价格等等,进而要求学生思考怎样充分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使银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把课堂搬到工厂、商店、农村,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活动起来当然有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获取知识,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

上一篇:素质教育 语文先行 下一篇:思品教学中举例应注意“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