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课堂于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时间:2022-10-24 05:41:18

还课堂于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还课堂于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动”起来

所谓和谐氛围,就是指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民主为基础,以尊重为条件,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与合作,相互激励与欣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还可以让人如沐春风,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不呆板,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课堂上和谐氛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能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苏霍姆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开始学习时,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并不一定合理,这时教师不能横眉冷对,应把否定的批评变为和善的话语去激励。如在教《草船借箭》时,我问学生:“诸葛亮看到周瑜一再逼问,为什么诸葛亮不反驳,还答应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呢?”其中有许多精彩的回答,当然也有哑口无言者,我从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调上都给予了相应的表扬。如:这位“诸葛亮”可能早已洞察天机,胸有成竹了!这位“小诸葛”可能是想,对这个心胸狭窄的周瑜是无话可说的,还是拿点事实给他看吧……既为学生解了围,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如的氛围里,能自主地参与其,积极发散思维,培养对语文的兴趣。

二、搭建展示舞台,让课堂“活”起来

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的,更应该是艺术的。一堂课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这堂课就是苍白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第一,放开标准,激活思维。许多的教师在教学中,都是先设计好了环节和问题,为了达到相应的预期标准,一层一层的将学生往问题上拉,向标准上套,教学环节看似紧凑,实则原味尽失。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思维定位于教师预定的标准上,而应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创新。如果教师把自己思考所得的关于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写法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后却要学生从课文中寻求证据来证明教师的正确,这不得不说是典型的注入式教学。因为在整堂课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首先被固定在一个必须认同的现成结论中,而这个必须认同的结论又被教师和学生理解为最终的知识真谛,如,在教老舍的《养花》时,有教师这样引导:“老舍先生养花的感受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色有香……’请同学们从分别课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在找完后老师和学生又一起验证,整个过程看似热闹,但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受到了什么启发?只不过是将老舍养花的感受让学生知道,得到学生的证实罢了。这无疑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认识局限于课文的表层,其内在的思想没有被发掘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放开标准,要以开放、活跃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释放学生内在的感悟,这样的课堂才生动活泼。

第二,寻找契机,培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许多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寻找其中的切入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创造。如在教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我针对不同段落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学习,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在学了之后,我提出疑问说:“这样的话语太委婉了,我把它改改,你们看看行不行,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的确是没有了,我默默一算,24年的时间从我手中溜去了,时间过得真快啊!真让我大吃一惊!”说完后学生哄然大笑,然后我要求他们和我辩辩理,顿时课堂便活跃起来了,许多同学都作了精彩的辩述,认识到了文中语言的深动形象。而在第三自然段中,我针对文中的内容,要大家补充几句关于时间流逝的句子,学生又是自主讨论和归纳:打球时,日子从篮框中过去,上网时,日子从敲击的键盘上过去……又结合实际得到了思想教育。一堂课就在欢声笑语中过去了。在教材中,许多课文有值得学生发挥想象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这样有效的资源做文章,如在教完《穷人》后,让学生续写故事,上完《游子吟》后,让学生结合看图,将诗改写成记叙文,学完《凡卡》后,让学生和凡卡比比童年。

第三,求同存异,引发争论。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经过推理获得答案,要予以肯定。同时,要启发学生对一个问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发掘新思路,提出各式各样的、言之成理的独到见解。不拘泥于同一答案,并且把学生提出的异议以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从你争我议的唇枪舌战中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如在教《称象》一课时,有教师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谁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让学生在赞叹古代曹冲聪明的同时,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的学生说:“曹冲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不容易找,也不容易称,河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有的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说下就下。”有的说:“用水更方便,就从河中取。”有的说:“用一样大小的水桶盛水,这样在称的时候,就只要称一个水桶就可以得出大象的重量了。省事!”各种见解,让教师不得不对这些小孩子刮目相看。如在《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这时站起了几个学生,大胆提出了质疑,认为曹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点:①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②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③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求异,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战,这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深化了课文的内容。

所谓“灯不挑不明,理不辩不清”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有些课文中的内容有不确定的因素,教师若单凭讲解,学生可能还理解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把问题放下,让学生提出质疑、讨论、争辩或许还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立足课堂,让学习空间“大”起来

学习是为运用而服务的,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对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的知识更为感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面向生活,要强调语文教学与课外读写沟通,与其他学科沟通,要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寻找生活的衔接点,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如在教学《向往奥运》时,让学生查找奥运的有关知识,了解奥运的有关明星,明白我国为2008年北京奥运做出的努力,再倡导学生为2008年北京奥运做贡献,这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活跃了语文的课堂教学。在教完了《将相和》和《奴隶英雄》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表演中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

四、实现学科整合,让语文“美”起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可见,语文和自然社会科学有着密切联系。语文又是美的对象,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在美,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层次的节奏美……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沟通,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美国教育家唐纳·格雷夫斯提出随处乱涂乱画是儿童使用符号本能的体现。教学中,在充分发挥课本上听说训练作用的同时,将写话训练的内容向不同的学科延伸。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写话与其他学科整合时,我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发挥与张扬。音乐给人以情境,给人以灵感,它与文学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人们常说的为曲作词、为词谱曲。美术能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正如古人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说明语言与美术是互相依存的。正因为这样我把儿童写话延伸到音乐与美术学科教学中,当然这也是读图时代的体现,美术文化的需要,是以文衬图,以图配文,从而完成图文合一的意义建构。这种形式的整合也加强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提高了语言写作表达能力和美术造型能力。

在此我设计了三种教学模式:其一先画后写。学生的画不是画教师指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幻想,先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然后用笔画出来。画完后再用语言把这幅图说出来,可以说你画的过程,可以说你画后的感想,也可以根据画面编一个故事,说完后再写,怎么说就怎么写。其二是先写再画。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给文字插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作品图文并茂(既生动又形象),这也是使学生写话训练走向生活实际,避免学生走向任务性的写话练习。当然学生在插画时可以根据文字的意思自由创作,只要符合题意。其三是在玩中学写。这里的玩是玩泥巴,为充分利用并挖掘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写话与美术课陶艺教学的有机整合,建立特色写话模式。对于山城里的孩子来说,他们就是从泥巴堆中长大的,当他们还未跨进义务教育的大门时,泥巴在他们手中已经是最好的开发智力的天然玩具了。而今却又让他们在课堂上再次玩儿时的玩具,当然有说不出的兴奋。那无任何生命力的泥巴,在他们的手中却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儿童玩具和想象奇特的艺术品。例如:我在上写动物的写话课时,我让学生用泥巴做自己喜欢的动物,做好后再把所做的动物介绍给大家并写下来,当然也可以编一个故事。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做的是一头大水牛,胖胖的身子,粗粗的腿,眼睛鼓鼓的,头上的角像香蕉,耳朵带着一副银耳环,尾巴长长的,它的身上沾满了泥,因为它刚从泥田里洗澡回来。”还有一位做了两只乌鸦的学生编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天乌鸦妈妈伤心地回到家里对小乌鸦说:‘宝宝,今天妈妈上当了,叼的一块大肥肉被那该死的狐狸给骗去了。’小乌鸦说:‘妈妈,别伤心,宝宝今天不饿,明天我去找狐狸算帐去。’小乌鸦一边说一边给妈妈擦着眼泪。”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儿童作品避免了“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缺陷,他们的语言个性在这里得到发挥和张扬。

五、关注成功,让学生“乐”起来

(一)开放课堂,激励表扬

由于认识理解水平和知识驾驭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在学习尝试中,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难以到位,须对其加以引导,予以拓宽、引申、激活;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予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课堂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中下等生,稍不适往往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失去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当然提不起学习兴趣了。所以,教师要积极参与做表率,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说得好,我会说:“你的看法很独特!” 而对于那些学困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对他伸出大拇指,让他知道老师很满意,他们哪怕回答有错误,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

(二)树立榜样,以点带面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竭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真情朗诵学生的作品,热情赞扬好的文章,并及时抓住学生的成就需要,将部分学生的作品投到校办的《新星习作报》上发表。

(三)提供舞台,展示成功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胜利的欣慰,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成就,也会激发起他继续奋斗的志趣。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我在班上的墙壁上专门设计了“我会编”这一栏,每个星期将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它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

(作者单位:湖南省泸溪县兴隆场中心小学)

上一篇:投稿的秘密(二) 下一篇:精心预设,精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