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古族舞蹈的技巧与特点

时间:2022-10-09 06:09:11

浅谈蒙古族舞蹈的技巧与特点

摘 要:舞蹈的动作技巧为表现舞蹈的内容和精神而生。作为草原游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很多蒙古族独有的动作和技巧,这些散发着浓郁草原气息的舞蹈动作,无不来自蒙古族在大草原环境下生活的磨砺。笔者通过上溯古代蒙古族传统舞蹈的形式和研究蒙古族草原游牧生活对舞蹈动作的影响,对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进行探源,揭示这些富有独特蒙古神韵的动作特点和技巧的形成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文化 动作 技巧 特点

一、蒙古族的舞蹈文化与简介

同蒙古民族的社会发展历史一样长久。早在12世纪以前蒙古民族便已使用自己的语言确定了许多民族艺术的称谓。尔后,在继承发展,兼融并蓄的基础上,伴随着狩猎、畜牧生产生活,渐趋形成了富有纵深历史性和鲜明民族性的舞蹈美学特征。关于12世纪前后蒙古族舞蹈情况,蒙古史籍、诗词多有记载。其中,《蒙古秘史》所载:“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也,既举忽图剌为合罕,于豁尔豁纳黑川,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是对蒙古民族在“俗无文籍,或约之以言,或刻木为契。”的古代,对全民性舞蹈现象的真实记载。在此之后,诗人的辞以情发,也为我们了解昔日舞蹈的风采,提供了形象的依据。例如,“马乳新桶玉满瓶,沙羊黄鼠割来腥,踏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元朝建立后,蒙古族舞蹈得到进一步发展。除民间舞蹈依然在草原上呈现出活跃的姿态外,宫廷乐舞更显勃勃生机。

蒙古族舞蹈除了具备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四个要点外,由于蒙古族图腾多是凶猛的飞禽走兽,崇拜白颜色,所以蒙古族舞蹈更具有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蒙古族舞蹈独特的风格特征,举手投足之间便让人一目了然。这些散发着浓郁草原气息的舞蹈动作,无不来自蒙古族在大草原环境下生活的磨砺,笔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探讨蒙古族舞蹈动作和技巧的生活根源。“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首为人熟知的《敕勒歌》,本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诗歌,描绘了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壮观的生活环境。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让蒙古族人民养成了与其他地域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气质。虽然舞蹈作为人类的肢体语言有着广泛相似性,但是具体 到蒙古族舞蹈,其动作技巧就体现了蒙古族的特色。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盅碗舞"、"鹰舞"、"鼓舞"等。

总之,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r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

二、上肢的动作技巧

蒙古族舞蹈上肢动作比较丰富,包括手部动作、臂部动作、肩部动作。在蒙古族的早期,舞蹈动作还不是太丰富,舞蹈形式多为集体舞,在部落重大集会时,整个部落的人们都会“绕树而舞”,动作就是简单的拍手、挥手、顿足、转圈等。这些简单的动作一直延续至今,如著名的“安代舞”的舞步主要以“顿足”、“拍手”、“挥帕”为主,手帕是“安代舞”的主要道 具。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蒙古族聚居 区等地流行的“托普修尔舞”,其表演形式则是在乐器伴奏下跳舞,动作特点是绕臂、提压腕和抖手,同时整个身体上下轻微颤动,这些动作都极具蒙古族特色。图腾崇拜普遍存在于北方游牧民族中,鹰是鄂温克族、蒙古族和赫哲族等族的图腾。这些民族对鹰非常崇拜,在舞蹈动作中就模仿了大量鹰的动作姿态。蒙古族人民把蒙古民族跟大草原培养的感情、游牧生活中养成的性格,在舞蹈中都融汇于鹰的艺术形象之中。蒙古族民间舞蹈经常出现鹰击长空、鸿雁高飞、天鹅翩翩的舞姿形象,这方面的舞蹈代表作有《雁舞》、《鹰》等。

蒙古族舞蹈的男子动作技巧,经常模仿鹰击长空、展翅翱翔的形象,动作特点是抖肩、昂首挺胸、双臂舒展,模仿雄鹰在高 空飞翔的动作,使手臂呈波浪式摆动,表达了蒙古族人民豪放博大的胸怀和顽强的生命力。蒙古族舞蹈中女子动作技巧有软手和硬手。软手灵巧,柔中带刚,轻盈柔美的动作中蕴含内在力量;硬手刚劲有力,压腕动作富有弹性,双臂有力而柔韧,区别于男子动作的舒展刚强。在女子动作技巧中,双肩的动作特色鲜明,时而欢快奔放,时而沉稳有度,张弛有度,将情感因素都蕴含在身体每个关节的动作之中,在动作技巧不断 地变化中,将蒙古族女性典雅、温柔、端庄的美感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

蒙古族人民最重视的另一种动物是马,蒙古族号称马背上的民族,马匹是蒙古牧民的日常伙伴和交通工具,在几千年的共同生活中,人和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蒙古族舞蹈中,骏马奔腾也是最为常见的艺术形象之一。蒙古族舞蹈中表现骏马 的动作技巧主要是通过肩部和上身的动作和动态展示出来的。例如在一个名为“沙吾尔等”的蒙古族民间舞蹈中,舞蹈者为了表现骏马奔驰的激烈动态,主要利用双肩震颤抖动的强弱变化和身体在平面上绕圆的动作,而表现马匹行走的平稳动态则用肩部细碎的抖动技巧。

“筷子舞”和“盅碗舞”是鄂尔多斯草原上广为流传的蒙古族传统舞蹈。由于要在 狭小的毡房中表演,限于室内的空间,舞蹈者道具较为简单,多为筷子、酒盅或瓷碗等小巧的物品,动作也较为简单,没有大幅度 的跑跳等激烈动作,姿态多为坐姿、蹲姿和跪姿,手拿道具,以上肢动作为主,通过手部、臂部、肩部和腰部的动作变化形成舞蹈动态。筷子和盅碗等道具在舞蹈中通过舞者按照一定的节奏敲击或碰撞,发出美妙的声音,配合伴奏音乐形成节奏,表现了蒙古族舞蹈编创者的艺术智慧。蒙古族舞蹈中上肢动作主要来源于对鹰、雁、马等动物的模仿,因为这些动物对草原牧民来说是最熟悉、最重要的。马是他们必需的交通工具和生活伙伴;雁的南去北归告诉牧民季节的更替;鹰的凶猛自由是蒙古族崇拜的对象。这些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因素深深地影响着蒙古族舞蹈。

三、下肢的动作技巧

在蒙古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中,由于牧民日常居住在空间狭小的毡房内,在舞蹈时限于空间,不能大范围地移动脚步和跳跃,所以下肢动作受到限制。而腰部以上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技巧比较丰富,尤其是手臂和肩部的动作成为蒙古族舞蹈的一大特色,这是生活环境所决定的。

蒙古族人民是天生乐观、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悠久的舞蹈传统。《多桑・蒙古史》记载:“忽图剌汗率部进击篾儿乞部时,曾祷于树下,若胜敌,将以美布饰此树,后果胜……率其士卒,绕树而舞。”“绕树而 舞”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其下肢动作就是 蹬踏、顿足、走步、转圈,舞蹈动作相当简 单,但蒙古族人民却乐此不疲,史料记载, 古代蒙古人跳舞竟然“直跳出没胁之蹊,没 膝之尘”。继承这个传统的是“安代舞”,它是草原上特色最为鲜明的舞蹈,舞蹈动作 热烈奔放,气势雄健、粗犷,主要以顿足、踏 步、跳、转等下肢动作为主,跳起来激情四射,热情高涨。

游牧民族需要常年骑马,蒙古族人和马共同生活、不离不弃,马在蒙古人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传统蒙古族舞蹈中,很多动作都是模仿和表现马匹的动作形态的。这些动作被称为马步步法,它是蒙古族舞蹈特有的动作技巧,例如“钟摆步”、“软骑”、“硬骑”、“跟马步”、“摇篮步”、“跺掌马步”等步法动作。这些动作技巧都是在长时间草原生活环境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模仿和表现马匹本身的动态之外,蒙古人长时间的马上生活动作也被融进舞蹈动作当中,像“打马扬鞭”和“单勒马”等动作就是表现蒙古人在骏马上奔驰的飒爽英姿。由于马上动作表现在舞蹈中动感更强、更有气势,所以跟马有关的动作在蒙古族舞蹈技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 重,下肢的舞蹈动作的设计也以模拟人体在骏马奔驰时的状态为主。

四、体态的动作技巧

蒙古族舞蹈的体态动作特征主要模仿骏马驰骋的动态和继承蒙古族传统集体舞蹈的步态。

在蒙古族古代部落举办的盛大聚会上,经常以跳集体舞为庆典仪式。在古代,产生部落首领对任何一个部落来说都是重要事件。蒙古族在选举首领后就要举行庆典,庆典的高潮就是全民大跳集体舞蹈。《元朝秘史》中记载了一段古代历史事件:“全蒙古,泰赤兀惕,聚会于斡难之豁纳黑川,立忽图剌为可汗焉。蒙古之庆典,则舞蹈延宴以庆也。既举忽图剌为可汗,可豁儿豁纳黑川,绕蓬松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胁之蹊,没膝之尘矣。”直至目前,在蒙古族民间习俗中还有众多大型祭祀活动,例如祭敖包,求子、求雨、求平安、求五畜兴旺丰登等活动。著名的“那达慕大会”就是从蒙古族古时候祭敖包的仪式演变而来的。

蒙古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是游牧,草原地广人稀,牧民们需要不断地更换草场,人们聚少离多,生产和生活方式单一、乏味寂寞。在单调的游牧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为了排解寂寞,蒙古人逐渐创造了特点鲜明的民族舞蹈,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之后,蒙古族舞蹈的动作造型形成了基本的姿态:双手一位,脸向八点斜上方,提胯、立腰拔背、开肩,重心略偏后,目光远视,气息下沉拔,给人以开阔、端庄的感觉,舞蹈动作是蒙古族传统精神气质的外化,而蒙古族豪迈的精神气质是长时期的游牧生活所积累的。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向上的艺术特色,为各族人所喜闻乐见。其主要动作为上绕巾、甩绕巾、双掸巾、双摆巾、双甩巾。脚下动作为深哈腰、轻跺脚,高潮时双腿起跳空中甩巾,表演由徐缓到流畅,表演风格活泼生动,富于即兴色彩。最后,舞蹈在热烈、欢腾、火爆的气氛中结束。“逐水草而居”是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长时间的游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特有的习惯姿态和动作,富有蒙古族特有的精神气韵。无论是四肢的动作技巧还是整个体态的动作技巧,无不体现着蒙古族深厚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和神韵都是典型的蒙古文化氛围的反映,体现了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意识。

五、蒙古族舞蹈的节奏及动律特点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因此处理好蒙族舞蹈的节奏,是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它可以视作是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就蒙族舞来讲,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蒙族精神化。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 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

快吸慢呼――蒙族舞蹈的呼吸特点蒙族舞对步伐及肩部、手部、臂部的训练,必须用呼吸。以呼吸带动踏步、拖步的起伏,控制关节的平衡性使气力相互协调,还需要呼吸来衔接前后动作,表达感情。蒙族和藏族同是游牧民族,但是由于各自地理环境与民族发展史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质,由于心态的不同,体现在身体的形态上,也是大相径庭的。蒙族舞后靠的体态,横抻的动态是与他们曾有过的英雄历史;与他们“马背民族”的彪悍性格分不开。所以蒙族舞的呼吸是以在重拍上慢吐气见多,慢吐气可以表现出人物形象健壮,生活环境辽阔之感。吸气表现为在空拍和弱拍上的快吸气。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六、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不同地区的舞蹈,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蒙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是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调式多为羽调式,音乐宽广,音程跳动较大马步音乐活泼跳跃,表现雁为主题的舞曲多为民歌,经常使用散板的自由节奏以衬托辽阔草原的意境,摔跤舞一般在节日进行。

综上所述,蒙古族舞蹈所具有的体态特征以及所带给人的美的感受,是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蒙古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蒙古族舞蹈不仅是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学习,使其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的独特功效。

参考文献:

[1]哈斯乌拉. 蒙古族舞蹈艺术[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9.

[2]韩萍.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9.

[3]周萍.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4] 庞志娟;;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J];集宁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5]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内蒙古 人民出版社,1985.

[6]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4.

[7]冯双白,王宁宁,刘晓真.图说中国舞蹈史.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瑞典)多桑.蒙古史.冯承均,译.中华书 局,1936.

[9]纪兰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 学出版社,1998.

[10]贾作光.鄂尔多斯舞的创作过程.中国文联 出版社,1999.

上一篇:室内装修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 下一篇: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安徽茶叶如何应对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