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10-09 05:46:05

浅谈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主要问题

摘 要:对农村信用社领导管理体制、农村信用社的潜在风险、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产权问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等现状进行阐述,并重点对人员队伍素质差、历史包袱沉重、经营空间严重受挤、生存基础被削弱、成本核算观念淡薄,服务功能残缺、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121-03

一、引言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的本质特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信用服务,合作制是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制度,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6),农村信用社初步形成,主要开展存贷业务。第二阶段(1996—2003),自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钩”以来,农村信用社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道路,各项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明确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增强服务三农功能。第三个阶段(2003年至今),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改革试点范围。2003年,在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3]15号)中提到,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从以上三个阶段不难看出,农村信用社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市场经济规律对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反市场行为的校正,客观上暴露出农村信用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必然需要进行改革。

二、农村信用社的现状

(一)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及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1.领导管理体制问题。依靠农村信用社自身或县(市)联社的民主管理去解决农村信用社的自律、自控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无法避免存在了几十年积淀的风险。因此,为农村信用社建立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农村信用社的潜在风险问题。从全国农村信用社范围看,不良资产占比高,亏损严重是全国农村信用社的普遍性问题,有的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不对这些历史上形成的风险进行恰当处置,选择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将很难取得成功。

3.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问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近几年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表述,搞合作制规范时强调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作为政策工具又要求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服务;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企业,又必须努力完成上级行业管理组织的各项经营指标。农村信用社是作为经营存贷款等业务的金融机构,首先应考虑其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确保自身经营的健康、稳定发展。

4.产权问题。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和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不明晰,就不可能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其他体制改革也不可能取得实质性成效。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产权表面上是明确的,由社员入股组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模糊。一是所有权不清晰;二是出资者并不承担风险;三是农村信用社作为法人,主要是服从县联社的行业指令,没有真正的财产经营权。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

1.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按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取向应当定位在服务三农上。然而,就现实情况看,农村乡镇一级,除信用社外,还有邮政储蓄、农行营业机构和农村合作基金会等,经济发达的乡镇还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办事处,对信用社形成一种合围趋势,多头制约、僧多粥少的局面难以打破。

2.脆弱的信贷环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对象主要是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户等,这些对象具有资金贫乏、经营分散、设备落后等特点。从总体情况看,农村信用社一般都是乡镇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再加上目前的信贷机制对乡镇企业的约束力极为脆弱,潜在风险最终不可避免地要通过乡镇企业转嫁到农村信用社头上,导致信用社不良资产居高不下。

3.基础薄弱的管理环境。农村信用社各项管理基础目前仍然较为脆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结算渠道狭窄,服务手段、服务品种单一;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信用社的办公场所、网点装璜、形象设计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信用社设施简陋,似不在少数;三是电子化进程缓慢。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信用社的电子化程度相对较低,给组织资金、汇兑结算带来了麻烦;四是队伍的素质低。从总体上看,农村信用合作队伍的素质偏低,社际之间不平衡性较大。

(三)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队伍素质差。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人员本地化、年龄老化、知识层次低、综合素质差、近亲繁殖严重等现象。干部素质低,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农村信用社管理落后,内控软化,对人、财、物管理缺乏有力约束,会计核算随意性大,信贷管理不落实,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违章违纪现象经常发生,经济案件居高不下。

2.历史包袱沉重。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包括四部分:农行和信用社脱钩时从农行划过来的不良贷款;国家实施保值储蓄期间本应由国家财政负担的保值储蓄的利息贴补支出;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时带进来的呆账;信用社自身经营不善所造成的不良贷款,许多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较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必然限制下一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选择空间,也将制约一揽子农村金融改革。

3.经营空间严重受挤,生存基础被削弱。一是城乡资金倒流现象严重。由于同业竞争相当激烈,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空间严重受挤,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出,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二是农村信用社信誉受损。近年来,由于城市信用社大面积出现的支付危机,给农村信用社带来很大的冲击,不少社会团体和公众对农村信用社的支付能力产生疑虑,使农村信用社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4.成本核算观念淡薄,服务功能残缺。一是网点设置不合理,经营上低效运作,市场敏感性差,阻碍了业务发展。二是技术装备滞后,服务功能单一,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5.内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内部控制认识上的误区致使强化管理力度不够。内部控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活动自我协调和自我制约的一种机制。但是,各基层社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一是混淆了内部控制与规章制度的概念,把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稽核。认为只要加大稽核检查力度,就是完善内控机制,就可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二是错误地理解加强内控管理与发展业务、提高效益的关系,把加强内部与发展业务,提高效益对立起来。认识上的误区致使一些基层信用社在强化内控管理上出现了注重抓规章制度建设,忽视内控组织体系建设;注重抓审计稽核等间接的、事后的查处性控制,忽视抓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等直接的、事前的预防性控制;忽视风险防范,放松内部控制等种种偏差行为,致使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力度削弱,职能作用发挥不畅。(2)内控组织体系不尽严密直接影响和削弱了内控机制的功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重视对具体业务流程的制约控制,忽视对决策行为的监督约束。二是作为控制的主体和被控制对象在信用社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未得到积极发挥。三是作为内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计算机在农村信用社虽已广泛应用,但存在着网络化程度低、兼容性差、应用程序杂等问题。(3)内控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和滞后性导致内控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内控制度是渗透存在于各种管理制度中的一种制度,要求必须具备完整性、系统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特点。但现行内控制度,一是不健全、不完善。二是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与业务发展不协调。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没有随业务发展逐步完善,也没有体现“及时性”的原则。如对新设立的金融机构或新开办的业务种类,往往是先开办,再建制,而不是树立“内控优先”的思想,形成新的经营风险,直接影响到新业务的发展。

6.现行联社和基层农村信用社二级法人体制存在的弊端。(1)现行模式使基层农村信用社“四自”方针难于体现。1)独立核算的职能难于体现。现行基层农村信用社无论是工作规划、经营策略、发展目标,还是业绩考核、财务核算等都由联社包办,基层农村信用社根本就没有企业法人应有的权利。2)基层农村信用社法人代表对人、财、物的管理无权无责,联社说了算。具体表现在:在用人上,缺少宽松的用人环境;在财和物管理上,管理、使用与购置使用脱节。3)信贷权限管理在联社,基层农村信用社没有独立的“自主”权,风险难控制。4)机构分布松散,管理被动,经济案件时有发生,社会形象受损。(2)现行模式造成更大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由于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线长,管理费用高,加上员工整体素质较低,而基层法人代表又是从“矮子里面挑高佬”出来的,从而造成了经营管理的无能,业务乏力,有的只是靠“关系”吃“金饭碗”,加上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受农行代管,很多制度和管理办法没有一个规范和标准的准则进行经营和管理,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开展经营管理,致使管理费用不断增加,单位经济效益上不去。

三、小结

通过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可知,有些是属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些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需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蕾.农村信用社内生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2] 王蕾.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3] 王蕾.外部金融冲击下的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剖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

[4] 王小芽.农村信用社概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3.

[5] 郭家万.中国农村信用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下转203页)

[6] 辛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7] 孙建平.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困境与出路[J].金融与经济,2008,(9).

[8] 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

[9] 林华.外资银行 圈地 中国农村[N].中国商报,2007-08-28.

[10] 宋琬如.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抢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N].国际金融报,2007-11-13.

[11] 王文莉.农村信用社现行产权制度缺陷及改革政策建议[J].陕西农业科学,2006,(4).

[12] 张军.农村信用社向合作银行的转制研究——绩效、原因、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2009,(3).

收稿日期:2013-07-18

作者简介:郭丽伟(1973-),女,河南郑州人,经济师,从事农村金融体制及信贷研究。

上一篇:基于沪深300股指期货的统计套利模型实证分析 下一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