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9 02:57:06

温针灸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温针灸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普通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颈椎病 针灸疗法 牵引术 温针疗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为椎动脉受压或刺激而造成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症候群。近年来,笔者采用温针灸配合颈椎牵引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72例均来自本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针灸科门诊及骨伤科住院部病例,将72例患者按首次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48.26+15.42)岁;病程(4.38+0.36)年。对照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50.22+14.72)岁;病程(4.46+0.22)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学》中有关颈椎病(椎动脉型)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临床特征:头晕或头痛、耳鸣、恶心或呕吐,或有视力减退,或有神经衰弱症状。(2)颈椎x线或颈椎CT或MRI:颈椎椎体骨质增生,或有不同程度骨赘形成,椎间孔、椎管或钩椎关节变窄。(3)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排除标准:排除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等以及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者、严重骨质疏松症及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不能坚持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颈椎牵引治疗结合温针灸治疗。

2.1.1颈椎牵引疗法:采用枕颌牵引法。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牵引角度按病变部位颈前屈5°~15°调整,高位病变角度小,低位病变角度大,颈椎反弓型的牵引角度为垂直,牵引重量根据疴隋及个人体质选择不同重量,从3kg开始,最大不超过10kg,持续牵引10~15分钟。疗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1.2温针灸疗法:取穴:主穴:百会、风府、大椎、风池、天柱、颈椎夹脊穴、大杼、绝骨、阳陵泉、三阴交、后溪、申脉。配穴:气血不足加足三里、脾俞、膈俞;肝肾阴虚加太溪、肝俞、肾俞;痰浊上蒙加内关、丰隆;劳伤血瘀加合谷、太冲、膈俞。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所有穴位,用华佗牌0.35mmx40mm或0.35mmx50mm毫针。风池穴以轻捻缓进刺向对侧眼眶下缘进针1~1.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以局部酸胀并向头顶、颞部、前额和眼放散为度;风府穴向下颌方向缓慢进针0.5~1寸、施捻转补法,以局部麻胀或向上、下放散为度;颈椎夹脊穴沿颈椎棘突旁开0.5寸进针1~1.5寸,针尖斜向脊柱施平补平泻手法,针感向颈肩臂部传导为度;大椎穴直刺1~1.5寸,局部酸胀并向肩臂部放散为度;大杼穴向上方斜刺0.5~0.8寸以局部酸胀或可至后项部为度;其余穴位施常规针刺手法;进针得气后把艾条切成1.5cm长的小段置于百会、风府、大椎穴针尾上燃烧施温针灸,每穴灸3壮,余穴只针不灸,留针40分钟后出针。疗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2 对照组 采用颈椎牵引治疗配合普通针刺治疗。

2.2.1颈椎牵引疗法:同治疗组。

2.2.2普通针刺:取穴、针刺操作方法同治疗组,所有穴位只针不灸。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因劳累、天气变化后仍有轻度不适;有效:症状体征好转,仍留有不同程度眩晕头痛,颈部不适等症状;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3.2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参照有关文献拟定的评分表进行评估。

3.3治疗结果

3.3.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从表1结果可知,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尸>0.05),但治疗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3.2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由表2可以看出,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生机理,多与神经压迫、椎体失稳、神经刺激、应力改变、体液因子刺激等因素有关。而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椎一基底动脉系缺血是引起颈性眩晕症状的重要原因,而其病因可能是椎动脉的直接受压和梗阻或是椎动脉丛受刺激引起动脉管壁的痉挛所致,其中大多因素是可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常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以头晕为突出表现,属中医”眩晕”范畴。根据中医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认为和督脉、膀胱经、肾和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是本,风寒湿邪外侵或颈部外伤致筋脉瘀滞、气血痹阻是标,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则。众多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可刺激局部穴位感受器,反射性地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颈肌或血管痉挛,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纠正椎间关节紊乱等,从而恢复颈椎正常解剖关系和生物力学平衡。牵引可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解;可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缘的压力,并有利于已经向外突出的纤维环组织消肿,尤其可以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还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运用的一种方法,具有温经通络、温肾固本、消瘀散结等作用。《痰火点雪》:”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温针灸艾条通过其温热效应,能促进血液循环,松弛局部肌肉,解除肌痉挛,松解局部粘连,消炎止痛等作用。百会、风府、大椎穴归于督脉,督脉为阳经之海,总统一身之阳,“督脉人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温针灸百会、风府、大椎能激发诸阳经之气,调整督脉气血运行,配合风池、天柱局部取穴疏通局部气血以达安神定眩等作用。颈椎夹脊穴为经外奇穴,位于颈背部夹督脉伴足太阳经而行,在局部解剖上每穴都有相对应的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相应的动脉、静脉丛。因此,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针刺颈椎夹脊穴,直达病所,能疏通经络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能通过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调节,使交感神经释放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化学介质,从而调整椎―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血容量,改善脑部供血。“肾藏精,主骨生髓”,“肝主筋”,肝肾同源。三阴合髓会绝骨、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能起补益肝肾、健脾填精补髓达固本作用。后溪、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合用有安神志、清头目、通经活络之功。以上诸穴远近配合能起调整脏腑、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补虚泻实等作用。

本临床观察表明,温针灸配合颈椎牵引和普通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能够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晕、头痛等症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温针灸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普通针刺配合颈椎牵引疗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上一篇: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与腰痛 下一篇:推拿配合足部反射区手法治疗肩周炎急性期的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