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体会

时间:2022-10-09 02:05:25

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体会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新课程新理念,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现在我们要改变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确实有一定地难度。但这是时展的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改变是不行的。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结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车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尽可能是因为规律是有层次性的)。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

为了使活动能以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新课程不但对老师来说比较陌生,对学生来说也是陌生的。新课程新理念,理念不同了,观念也不同了,教师教的方式不同了,学生学的方式也应不同。由于教师和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大,这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难点。

先说说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我们知道,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在新课程中把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我觉得这一改变,体现了本次课改的一个精神,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高标准,而课程标准则是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低标准。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显然课程标准更具有合理性。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最低标准,这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下要保底,但上不封顶。对学有余力和对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大胆的去探索更深奥的数学知识,而教师不能限制学生学习数学的范围。也就是说在新课程中没有传统教学中所谓的“超纲”之说了。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备课中制定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即这节课要求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样较高目标甚至更高目标。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留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大胆地去探索。

再谈谈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学中称教科书是教学大纲地具体化,是根据教学大纲阐述学科内容地教学用书,是教师进行教学地依据。教师必须根据教科书上地内容和范围保质保量地进行授课。在新课程中将赋予教师更大地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地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你觉得课本的引入或问题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当地实际,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地例子;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总之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专家所说的:“新课程标准中只规定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至于怎么教,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当然,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地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也好,教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也好,其前提都是使教学任务切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切合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 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实际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即使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不能用昨天了解的学生的问题代替对今天新学生的了解。生活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调查研究必须不断进行。

应该说明的是,中学生许多学习中的问题,可以由他们自己从读书中、从讨论中和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解决。教师所要关注的,要重点点拨、讲解或演示、指导的,是那些带有普遍性且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和问题设计中,有时要退到学生的认识角度上进行思考。用著名特级教师周学祁的话来说,就是教师要进行“稚化”思维。因为有些问题,对这个学生来说,根本就不成问题,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就成了问题。为了减少新情境下的问题,对原问题结论的反思性思考是问题解决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回顾,发现在对原问题解决中,自己还有意外的收获,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健全知识结构,完善数学思维。

最后,教师要认识到: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索、经历、交流来获取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猜一猜”的题目,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来获取知识。多种方式学习并不一定都由教师组织,在适当的时候让一部分学生离开课堂,到图书馆去查询,到计算机房去浏览,到校园中去讨论和验证,而留下需要的学生按统一要求在教室内学习,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和分层教学的特点,也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理念。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教学 下一篇:浅谈教育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