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上市与三万亿市场的秘密

时间:2022-10-09 01:55:01

三年上市与三万亿市场的秘密

湖北西部的恩施州,有着丰富的自然奇观、良好的生态条件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当下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热门旅游胜地。

2012年11月28日,恩施州形象展示片在有着“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滚动播出。与“仙居恩施”同时亮相国际舞台的,还有“世界硒都”这一被学术界公推的自然资源金字招牌。

然而,作为世界最大独立硒矿床的所在,湖北恩施在硒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仅停留在售卖农产品的初级阶段、其市场空间值得想象,其现状令人抱憾。

这便是这家名为盛硒生物的公司进入了《新楚商》关注视野的理由,一方面,是全球硒资源短缺与人体需要补硒所达成的世界共识;另一方面,是其掌握着全球唯一的植物有机硒萃取技术。

盛硒生物当下手握的筹码与已经摆好的战略棋局,极有可能改变恩施硒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守着金山饿肚子的局面,甚至或将改变中国保健品市场的格局。

在湖北省恩施市三岔乡莲花池村一片开阔地上的塑料大棚里,秦治国手捧一株被当地人称为野油菜的植物对我们说:“这可能是目前中国土地上附加值最高、最神奇的植物。”

大棚里种植的植物,有一个复杂的学术名称——壶瓶碎米荠,又因该物叶片形似虎耳,又名虎耳金。曾有投资者看过秦治国创始领导的湖北盛硒生物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盛硒生物)的财务报表之后,在虎耳金种植大棚里对他说:“你这里果然种的是黄金”。

所言非虚。仅成立两个年头的盛硒生物,创下了令人羡慕的业绩:2012年实现年销售额2000万元,且利润率高达50%。令人疑惑的是,这是怎样的一种作物,能衍生出一条具有如此之高附加值的产品链条?

三万亿的市场

顾名思义,这家名为盛硒生物科技的公司,做的是与微量元素——硒(Se)有关的买卖。

1817年,从硫酸厂的铅室底部一种红色粉状物中,瑞典人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发现提炼出硒。此后的近两百年,这种微量元素的神奇力量不断被人类发现。

“硒像一颗原子弹,量很小很小,作用和威力很大很大,人们对硒的利用,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著名科学家欧德弗博士如此肯定硒的价值。

秦治国告诉我们,硒在人体组织内的含量仅为千万分之一,但这并不表示它可有可无,相反它还决定了生命的存在,对人体健康的巨大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

对我们说这些话时,秦显得真诚而又熟练,硒是他这么些年一直潜心研究的元素。大部分人对于硒的陌生,注定了秦在选择这一领域之后就首先要从布道者做起。从职业属性上来说,他的确是一个尽责的商人:只要有机会,他便会向每一个半懂不懂的陌生人普及关于硒的知识,悉数告之对方补硒有什么好处,同时向别人讲述自己补硒之后的收获。

近年来国际硒研究领域的热点,是其对免疫力的影响和癌症预防。事实上,自从被发现之后,硒对人体的作用,诸如免疫调节、抗疲劳、抗氧化、防衰老等功能不断被证实。

研究人员发现,在美国和芬兰等国高硒地区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比低硒地区明显低,脑血栓、风湿性心脏病、全身动脉硬化的死亡率在高硒地区明显低于低硒地区。多年来,临床医学共计证明了四十多种疾病与人体缺硒有关,如癌症、心血管病、肝病、白内障、胰脏疾病、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在国内外医药界和营养学界,硒被尊称为“生命的火种”,享有“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等美誉。

物以稀为贵。天然硒元素在地球的存量,与其重要性成了反比。据原恩施市主管科技的副市长邬本超在接受《新楚商》记者采访时介绍,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会曾一份权威报告,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缺硒,而中国是世界上缺硒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理普查显示,中国72%的地区缺硒,2/3的人口,近十亿人都生活在贫硒地区,无法通过粮食等天然食物补充硒元素。

邬本超指出,目前我国民众对硒的认识还普遍不够,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经把硒作为人体日常必须摄入的膳食营养素,国外的医院也很早就已经采用补硒的办法来预防和治疗各种老年病、慢性病。

呼吁中国人重视补硒的专家学者很多,声音最强烈的当数已故的著名营养学家、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名誉会长、我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于若木曾数度公开指出:“人体缺硒是关系到亿万人民健康的大事,我们应当象补碘那样抓好补硒工作。”

今年5月,卫生部联合其它15个部门下发了《2012年至2015年中国慢性疾病防止规划》的报告,这意味着官方已有意将国民身体健康从治疗提升到预防阶段。而在三个月后出台的《2011中国亚健康报告》,得出另一个结论:中国将近10亿的慢性疾病与亚健康人口与缺硒有着紧密关联。

早在1998年10月,由中国营养学会主持修订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已将硒列为15种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提出一个成年人每天应摄入50-250微克硒。

按此标准,在我国占大多数的缺硒地区,约有10亿人无法通过日常饮食达到硒元素摄入标准。

邬本超说,“补硒”并未像“补钙”、“补锌”等日常健康理念被人们广泛接纳的奥秘在于:“因为缺,市面上又找不到足够的、效果好的产品供给,所以不便于被摆上台面大肆宣传。”邬市长说,也许现在时间到了。

中国补硒的市场有多大?我们问秦治国,他很平静地比划出了三这个数字,“三万亿”!

他的算法是:10亿人需要补硒;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平均值——每人每天补硒80微克来计算,当下每天补硒80微克需花费8元钱,这就是一个每年3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结缘硒都

要三言两语解释清楚硒的价值,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检索国际学术刊物上大量关于硒研究的论文著作,稍不费力就可略知一二。不过,要搞清楚盛硒生物到底是什么路数,就要容易得多。

2010年,秦治国跟从事了14年的证劵业挥手一声拜拜,预备做一件属于自己的事情。

在此前的14年间,他换了5家证劵公司,先后辗转金融、管理、投行等领域。他在第三个东家首创了“开户送手机、推广移动炒股”的券商新模式,一度成为行业风云人物,而领导出尽风头,而后被排挤,所以一换再换。

“该做的都做了,同龄人中已经做到了最高级别,折腾不出什么新花样了,但还是一个打工的啊。”回忆当时创业的冲动和野心,他用“一开始就想找个项目,三五年弄出个上市公司来”简而化之。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朋友认为交通日渐通达,提出去恩施看一看,那是他第一次听说紧靠自己家乡重庆的“恩施”。几乎没犹豫,他便集结了20多个手上有闲钱的朋友去考察了。

第一站是巴东——恩施最东边的一个县城,去看了县里面的项目推介会。他觉得这事儿不成:“产业没特色。”基于多年券商行业的经验,他知道要做上市公司,必须把握三个关键:“首先产业必须有特色,第二得有足够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最后成熟的核心技术是重中之重。”

随后,他与恩施市硒资源开发利用办公室(以下简称硒办)取得了联系,时任硒办副主任的彭作权接待了来访的考察团,为大家上了“一堂课”。彭将硒资源的开发利用讲得头头是道,三个上市条件完整的囊括其中。

恩施真正彰显“世界硒都”意义,是在一年之后。2011年9月,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TEMA14大会)在恩施市召开,此次会议给了恩施一个正式的名分——世界硒都,由TEMA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玛丽·艾伯亲自授牌。“全球探明唯一独立硒矿床”、“世界第一天然富硒生物圈”等资源名片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TEMA14大会主席雷新根教授在开幕式上有一段听起来颇为浪漫的演讲,足以概括硒资源走向世界的历程,他说:“人类对硒的探索如彩云追月,充满了梦想和激情,对硒的科学认知从它的毒性到营养必要性、预防癌症等慢性病的潜能,经历了戏剧性的起伏。”

“加快硒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大企业整合和品牌创建力度,打造富硒绿色产品城,扩大世界硒都影响力”也被列为重点,成为了当地政府产业规划的重头。

秦治国窥探到硒资源的价值提前了一步,但当时的他并不明确要做什么。2010年9月,他从二十多个投资者中选择了四个,成立了第一个公司——盛硒农业有限公司,随后一口气开了7家分公司,9家门店,试图在全国市场上大展拳脚。

这家以整合有特色的富硒农产品为主业的公司,短短几个月后便草草收场,夭折于“品牌不过硬、管控不严、硒标准不达标、市场定位不准”等短板中。一期投资的500万打了水漂,“算交了学费吧,学到的就是我们需要自己的产品。”

植物里面“炼黄金”

如今,盛硒生物对外的企业简介颇为官方,适合在严肃的报告会上大声朗读:依托于世界硒都天赋的充裕硒资源,盛硒生物科技公司集全部精力与资源,不断地深入研究“硒”——这一神奇的生命元素。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同时与各大院校、科研机构的深入合作,盛硒科技已成功的从生长在硒矿床的原生态野生植物中萃取出天然植物有机硒。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首家专注于研究开发植物有机硒及系列产品的专业化公司。

据邬本超介绍,恩施市二十年前便提出要对硒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但至今并未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直未曾研发生产出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而实质上恩施目前行销市场的富硒大米、富硒茶叶,其含硒量可谓微乎其微,并不能满足人体对硒元素的需求。

两年前,一心想围绕硒做文章的秦治国经恩施当地官员引荐,专程前往浙江拜访了一位技术专家,这成为了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这位专家历时十余年,研究出了被称之为植物中的“聚硒之王”——虎耳金的“野转生”人工种植与植物有机硒萃取技术。过去的十年,这位专家像许多学院派一样,为了项目和经费而做研究,若无企业主动寻求合作,研究成果大多被雪藏书本之中,几乎没有产业化的可能。

在天然植物有机硒之前,硒元素的开发利用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工业硒和酵母硒。前者源自工业生产和金属冶炼,毒性较大,还对环境产生污染;后者虽更进一步,但也还含有一定比例未完全转化的工业硒,对人体的健康易形成隐患。另外,不能完全溶解,也限制了酵母硒的应用范围。而天然植物有机硒不仅成功破解了前两者的瓶颈,在安全性和可吸收性方面也出现了质的飞跃。据了解,天然植物硒是为唯一全溶解于水的有机硒,人体吸收利用率高达98%以上,且能与任何食用原料搭配,加工出富硒食品、富硒饮料。

人工种植超聚硒植物,并从中萃取高含量的纯天然植物有机硒技术,这一完整的产品线成为打动秦治国并让其迅速投入的关键。“谈得非常融洽,几乎一拍即合。”秦说当时的情况顺利的出乎自己意料,双方约定,专家负责技术,秦按约定注入资金。2011年4月,恩施盛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业运营。

一切水到渠成。差钱的时候,有人主动前来投资;去各大部门跑审批,拿执照,几乎没有被为难过。这种轨道背离了时下流行的励志创业故事,听起来似乎平淡无奇。

但秦治国有法宝——虎耳金。这种长相并不起眼,被盛硒生物正式申报命名为壶瓶碎米荠的十字花科植物,背后大有文章可做。秦治国仔细地给本刊记者算了笔帐:每亩地收割鲜叶1000公斤,干燥缩水后实际可利用的为100公斤。其中部分提取主打产品——植物有机硒,剩余用于制作富硒饲料添加剂和生物有机硒肥,几乎零浪费。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每公斤干叶约能提取4000到5000毫克有机硒,而每一粒终端产品含硒量80微克,这样算来,一公斤硒混合物大概可以做5万粒左右。这五万粒产品以低于市场价售出,也能售价过十万;此外,硒肥不仅可以再次返土种植虎耳金,还能外销赚取利润;而饲料添加剂,已经成为其它生产富硒食品厂家的“香饽饽”。

成本事实上相当简单,除去管理、技术、后期推广销售等成本以外,生产成本并不高。

硒都+光谷+农谷

作为全球首家天然植物有机硒专业生产商,盛硒生物掌握着全球唯一的植物有机硒萃取技术,申请种植、萃取硒元素专利20余种,大手笔斥资建立恩施、荆门两个约占地一万亩的种植基地,研发营销基地正式落户光谷生物科技园……

从盛硒生物诞生伊始,秦治国便将自己置身一场“健康牌局”,手抓王牌——高端富硒产品,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但这些,在秦眼里都是小Case,从一开始,他就怀揣着“三到五年内做一家上市公司”的打算。

他在下一盘大棋,每一步落子都审慎而迅速。

“如果要拿下整个市场,需要种植54万亩的虎耳金,但是以我们目前的条件,至多能完成一万亩。”他所说的“目前的条件”,是指种植基地不够的困局。

虽则被称为“世界硒都”,但并不意味着恩施每一寸土地都富硒。再者,在山峦密布中寻觅一块适合大规模种植的平地也并非易事。即便在现有的零星的成片土地上,富硒茶、富硒大米也已先入为主,“现在,你让老百姓毁掉茶叶和大米,种植虎耳金,谁乐意啊?”富硒茶一直是恩施市打造硒产业,是配套旅游业发展的主打产品。种茶还是种虎耳金?无论是对政府,还是百姓,当然更倾向前者。

这是一个大摊子,他无法效仿时下正流行的“农户+基地”模式,只能将种植——采摘——萃取——制成品——出厂——销售这一整条产业链大包大揽。

幸运的是,目前盛硒生物已经突破了异地种植的技术瓶颈。借湖北荆门市打造“中国农谷”的东风,盛硒生物将第二个虎耳金种植基地落户于此,拿下3000亩地做大种植规模。”

就在一个月前,秦治国做出了另一个重大决定,将盛硒生物总部基地落户光谷生物产业园。如此一来,依托光谷生物产业的集群效应,借由荆门“农谷”的农业政策和资源优势,和大后方硒都恩施的种植、加工基地,一个全新的战略格局重新铺展开来。秦治国透露,当前国信证券已进驻公司进行新三板上市辅导筹备,三年上市的目标实现在望。

除了进行布置的跨越三地的研发生产大战略,一支颇具实力的销售团队也正在形成之中。在销售模式上,秦治国采取了多元化、多渠道的形式,除了传统的机制,电子商务和直销也是其大力拓展和尝试的渠道。秦治国专门从外地以股份合作形式挖回了专业电子商务人才及设计人才,组建了盛硒文化传媒公司,负责硒文化、健康文化的推广工作,陆续建设了中国硒产品网、硒客中国(硒行业门户资讯网)、硒都风尚(恩施生活信息社区)等网络平台;2013年初,盛硒品牌天猫旗舰店也将开张,届时辅以网络营销与实体体验店的无缝对接,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在盛硒生物将成为可能。

秦治国以为,“脑白金”、“黄金搭档”这种单纯靠狂轰乱炸的广告带动销售的模式已成过去时,他不会以此来挑战二十一世纪消费者的品位。

虽则如此,他还是将黄金搭档创始人史玉柱奉为偶像,因他几起几落的人生,以及敢想敢为的个性。

秦治国在恩施的办公室,办公桌正对着土司城的钟楼,这是一位得道僧人给他的建议。相传恩施土司城是巴人后裔历代王侯的栖居之地,笃信佛学甚至有点唯心主义的秦治国,听从了建议,每天面对着帝王将相的福地。“多种花,不栽刺,这句老话说了几千年,我相信这一点。能做这个事情是缘分,这是一件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事情,冥冥之中佛会助我。”

说这话时,土司城上钟声鸣响,三声之后,一切又归于宁静。

上一篇:兰鸿波:十年招商,看着武汉起飞 下一篇:精心呵护人类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