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研究

时间:2022-10-09 01:52:26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研究

摘要: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因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产生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辅导员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已经成为独立研究课题。本文就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界定、表现、根源等方面作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倦怠 表现 成因

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3位。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是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学生管理者,因其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特殊,其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

一、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涵义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热情下降。许多辅导员刚参加工作时,干劲十足,精力旺盛,主动性很强。但工作几年后就逐渐变为缺少主动性、缺乏活力、表现为呆板和惰性,对前途悲观失望,对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得过且过,牢骚满腹,甚至排斥工作,责任心不强,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粗暴,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缺失。

2、工作态度消极冷漠。有的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成功信念,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工作热情难以长期维持,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缺乏宽容,容易出现小题大做、过激反应等; 最终信念系统塌陷,身心俱疲。

3、岗位成就感逐渐下滑。据调查显示:39%的辅导员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走错路”,还有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仅是谋生的手段。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在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要职责,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

4、身心健康失常:职业倦怠的存在导致不良的情绪,使辅导员身体出现不适、疲乏、失眠等亚健康状态,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易怒、不安等心理问题,使辅导员对工作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成因

1、职责不明,工作负荷高。

研究表明,工作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高相关。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辅导员工作也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开展、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择业指导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总之,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工作热情逐渐减退。

2、出路不畅,工资待遇差

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占用了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无暇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相比专业教师较低,在科研立项、评优选先等方面更是处于劣势,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学校对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系列很含混;有的学校对于有意改做教学工作的,缺乏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因此大多数的辅导员都对自己今后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态度,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换岗愿望较强。

3、成就感低,缺乏身份认同感

目前,许多高校界定学生辅导员既是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一部分,又属于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这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辅导员置于尴尬位置。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使一些辅导员无所适从,缺乏身份认同感。由于经常处在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辅导员做得多,思考得少,而学校又少有机会组织辅导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从而造成部分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科研成果较少。相对专业教师积累起来的学术论文、学术成果而言,辅导员的成果只能说是带过了几届学生而已,社会认可度不高,辅导员在事业上难有成就感。

4、高危性的职业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学校、院(系)领导是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辅导员则是直接责任人。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危机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各类危机具有突发性、人为性及群体互动性,辅导员始终在高度关注、密切注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批独生子女成了学生主体,这部分学生是家庭重点保护的“独苗”,心理脆弱,自理能力差,自律意识弱,因恋爱问题、就业压力问题、贫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会随时引发校园危机。面对种种可能影响稳定安全的问题,辅导员整天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随时随地需要赶到“出事”第一现场,直接指挥处理。辅导员心理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应急状态中,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心理疾病的产生。

5、高标准的素质要求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和思想工作的成败,随着高教改革的发展,社会和高校对辅导员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高素质要求。按照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要求,就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而言,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性,职业化的意识淡漠,专家型的素质缺乏,整个队伍缺乏活力,难以适应新形势对辅导员队伍的高素质要求。面对知识更新、需要不断充电的压力、社会评价要求的压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压力及高标准素质要求的压力等,许多辅导员心理的落差与焦虑增大,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6、高期望的价值冲突

部分辅导员将真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同理想中的形象等同起来,竭尽全力,甚至超越自己的能力扮演着社会期待的完美的形象,对自己产生了一种过高的期望值。但在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现象,使得辅导员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学生认为辅导员不像专业教师传授了知识和技能,而只懂得搞搞“活动”,说说“大道理”,不学无术等;出于管理的需要,辅导员对学生提出要求和限制比业务教师多,难免触及学生利益,导致部分学生在情感上抗拒辅导员、行政上惧怕辅导员,学术上轻视辅导员。经济收入比同期专任教师低,涉及自身利益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机会空间都比较小。期望值的不能满足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的失落与自卑,从而带来强烈的心理压力,产生心理疾患。

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深层原因,势必对寻求解决的合力方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颖.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09期.

【2】张澜.史光达.仇梦欢.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探因及其调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作者简介:朱巍,男,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从事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 徐晓,女,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兼任分团委书记,讲师,从事多年的学生一线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

上一篇:层次分析法在资产评估风险防范中的运用 下一篇:企业组织结构复杂性对分析师盈余预测影响